嘉言懿行造句『文案欣赏28条』

时间:2024-04-08 11:02:30

摘要:嘉言懿行造句1、吕叔湘(1904—1998)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语言学家之他一生追求进步、胸怀理想,是一位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至高地位、极富社会责任感的学术大家。新中国成立时,吕叔湘在与夫人的一张合影背后题词:“青年人怀着远大的理想,老年人越活越年轻。——在祖国的土地上”。他就是这样,当时虽已人到中年,却仍以年轻的心态,把自己的学术理想寄托在新中国的土地上。...

嘉言懿行造句

1、吕叔湘(1904—1998)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语言学家之他一生追求进步、胸怀理想,是一位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至高地位、极富社会责任感的学术大家。新中国成立时,吕叔湘在与夫人的一张合影背后题词:“青年人怀着远大的理想,老年人越活越年轻。——在祖国的土地上”。他就是这样,当时虽已人到中年,却仍以年轻的心态,把自己的学术理想寄托在新中国的土地上。

2、   公共场域的文明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成熟。思想者说,对文明的真正检验,不在于人口多寡,不在于城市规模,不在于庄稼产量,而在于看这个国家造就出了什么样的人。许多人都还记得这样一个细节,2014年习近平主席出访期间,谆谆提醒中国公民海外旅游讲文明,“矿泉水瓶子不要乱扔”。正如在一滴水中折射出太阳,一个果壳里藏着整个宇宙,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是文明的因子。文明不仅仅体现在精神层面,更体现在你我日常的举手投足、洒扫应对。尤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当中国出境游突破3亿人次,每一个乱丢的瓶子、乱闯的红灯,都有可能影响别人的文明观感。这就需要我们以“文明使者”的自觉,体现出和大国身份相适应的文明教养,与“礼仪之邦”相匹配的中华风范。

3、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自1953年底开始起草,至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经历了近一年的时间,吕叔湘从1954年3月就作为语文专家参与其中。3月初,宪法最初的草稿完成,董必武主持召开讨论会,邀请胡绳、叶圣陶和吕叔湘,用了三整天逐条推敲字句;3月下旬,中央正式提出了宪法初稿,起草委员会聘请叶圣陶、吕叔湘为语文顾问,与其他专家一起,从不同角度讨论宪法草案、五个组织条例,以及刘少奇关于宪法起草的报告等各种文件。半年的工作异常繁忙,有时连续几天从早晨九点工作到晚上十二点。直至9月14日那天,又从上午十点工作到晚上七点,一直在中南海修改报告,吕叔湘记述道:“从三月初到九月中,今天是最后一次,功德圆满,少奇同志酌酒相劳而散。”次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正式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讨论稿。吕叔湘和叶圣陶在这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白话文的国家大法中,贯彻了他们自新文化运动就建立起的文体理念,倾注了对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极大热情。

4、头微微上抬,颧骨耸起,面部嶙峋,眼睛里透发出不确定的光,并不整齐的头发有序向后......

5、相关名言积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6、拼音:(jiāyányìxíng)。指有益的言论和高尚的行为。

7、唐代咏史、咏经集传世的主要有李翰《蒙求》、佚名《古贤集》、赵嘏《读史编年诗》、胡曾《咏史诗》、周昙《咏史诗》、汪遵《咏史诗》、孙玄晏《六朝咏史诗》、杨满川《咏孝经十八章》等。其它如《古贤集》、敦煌歌辞《十二时·咏史》等也属咏史性质,或结集单行,或以组诗面貌出现。又据赵望秦师《唐代咏史组诗》考证,唐代咏史集见于历代书目而不传者有十一种之多。据《崇文总目》《新唐书·艺文志》《通志略·艺文略第八》《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等著录,崔道融《申唐诗》三卷,为四言咏唐近代史专集,内容别致,句式整齐,计有六十九篇,以历史事件为中心,一题一咏,且每一首诗皆有小序。又褚载《咏史诗》三卷、孙玄晏《览北史》三卷、阎承琬《咏史》三卷、《六朝咏史》六卷、佚名《咏十三代史》、冀防《咏史》十卷、赵容《刺贤诗》一卷、童汝为《咏史》一卷、佚名《唐史杂咏诗》三卷、杜辇《咏唐诗》十卷也曾传抄一时。虽然今天我们无法见到这些诗集,可是根据咏史集题名及收入《全唐诗》里的孑遗看,所咏内容囊括唐前及中唐历史,可谓广博,既有通史,又有断代史;既有古代史,又有近代史的。诗人们为初学者提供了前代及近代的皇皇诗史,从命题上看,或以名物为题,或以人名为题,或以地名为题,或以史事为题,将史书内容用诗歌韵语赋咏贯穿下来,颇便初学者诵读记忆。从诗歌体裁看,李瀚《蒙求》、崔道融《申唐诗》为四言古诗,《古贤集》为七言古诗,胡曾《咏史诗》、周昙《咏史诗》、汪遵《咏史诗》、孙玄晏《六朝咏史诗》均为七言绝句,赵嘏《读史编年诗》为七言律诗,杨满川《咏孝经十八章》为五言律诗,可谓众体兼备,古今并用,声韵协和,琅琅上口,为儿童诵读、学习和模仿诗歌文学提供了范本。

8、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一折:我料贤弟必有嘉言善行,教训老夫咱。

9、可以看出在论证文明重要性的时候,两个分论点分别是站在文明与民族的层次来议论的,大体上是并列的关系。

10、来自成都天立国际学校的吴广老师说:“成功的反面不是失败,而是什么都不做。”

11、父亲并不能算得上是诗人,但他的心中有诗意。他把对生活的理想、热情用诗表达出来了,而且十分真切。有些诗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并非纯艺术、纯文学的,但在“内容决定形式”的文艺创作原则指引下,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受影响、受左右是必然的,这正是其生活、心路轨迹的真实记录。他也写了大量的田园诗,古人笔下的归帆、炊烟、沙鸥、丘林在他的诗中被赋予了新意,这与那些有政治色彩的诗互为补充,是他精神自然、自在、自由的表露!

12、   文明其表,制度其里。任何一种文明的成长和成熟,都离不开规则和制度的支撑。社会学家认为,信任是为了简化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法治和规则同样如此。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社会中,如果人与人之间的每一次合作,都需要不断的打量和试探,社会如何维系,文明又如何延展?就像机动车要靠右行驶一样,如果有人“赶时间”选择逆行,固然得到了一时的便捷,但也制造着安全隐患。正因如此,我们信仰法治、遵守规则,是为了让公共空间变得稳定、可预期。规则是文明的内化,被普遍遵行的规则就像安全带一样,是社会健康运行的安全保障。

13、 (4)武坛诸弟子札记之嘉言懿训,早己积成卷帙,顷亦在分立门类,排次整理之中也。

14、耀先兄擅箫笛,爱书画,也擅诗词。《瘦箫诗稿》收录诗词二百馀首,时间跨度近六十载。这是耀先兄个人经历的实录,是家国变化的写照,也是一位正直的中国知识分子心声的吐露。沧桑之感沉重,忠爱之心洋溢;翻腾着生活浪花,舒卷着历史烟云。读这些作品,如坐瓜棚之下倾听一位饱经忧患的老人忆往谈旧,令人增知益智,眼界大开。诗稿记载境遇的顺逆,世态的变幻,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一一驱之笔下,爱国之情炽燃在字里行间,而又都出之以淡泊宁静。因而读这些作品,深感其情真,其韵雅,其词工,而其意则深且远。清越温厚,含蓄蕴藉,传统笔墨与时代气息和谐而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如果只有遣词造句的手段,而无养心见性的功夫,肯定难臻此境。读这些作品,又如於月夜之中聆听“馀音袅袅,不绝如缕”的洞箫之声,使人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15、《乘风破浪的姐姐》节目中有个植入广告翻车遭抵制,是哪个品牌?

16、  抗战烽火阻断了吕叔湘的报国梦,他匆匆提前回国,跟许多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一样,在祖国的西南从事教学和研究。从**,到长沙、广州、河内、昆明、成都,所到之处,民众的积弱,恶吏的横行,家园的残破,无不触目惊心。

17、    “我们身边的这些人太重要了,他们接地气,文化建设要接地气。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点完了自己的蜡烛,照亮了别人,晚年退休之后,他自己办腾飞补习学社没有钱,把所有的150多个落榜生组织在一起学习,这些补习生中每年都有大批考上大学,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人才,所以这次的诗歌中有腾飞补习学社的诗歌——《中华腾飞》。

18、看了这部爱国主义教育的影片,他受到很大启发。

19、耀先先生雅好歌咏,举凡国家兴亡,时代变迁,事业劳绩,生涯痕影,以及家庭之欢、亲友之谊,儿孙之乐,无不展现笔下。余惊其多而服其善,羡其敏而叹其勤,深感其醖釀之深,采撷之富。讽诵其诗,足以感知近世中国文人之不凡经历与心灵变化之轨迹,并进而深窥其中理想光华之闪射。耀先先生诗情纷涌,雅思翩跹,或登高披风而吟啸,或临流弄管而飞声。集名“瘦箫”,其清音逸气远传林壑,悠然不绝。通览诗稿,觉其所作不拘於拟规以为圆,摹矩以画方,一皆出於自然而已。

20、  此前,中共中央已通知各级d委,提醒大家注意文理,并预告了《人民日报》将刊载此类文字。《语法修辞讲话》刊出的当天,《人民日报》在头版郑重发表了由毛泽东亲笔修改的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50年后,人民日报评论员发表文章评价说,“当时在本报连载的吕叔湘、朱德熙所著的《语法修辞讲话》,提高了几代人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21、道理论证:化用梁晓声的名言,值得积累背诵。

22、余受家学之熏陶和贤师之教化,自幼酷爱古典诗词,深受其爱国情操之潜移默化。其间入新式学堂、参加工作,乃至离休之后,也从未间断读书临池,写诗言志,虽老而此情弥笃......半个世纪以来,外患内忧,盛衰坎坷。日寇侵华,生灵涂炭;“四害”横行,人妖颠倒。其血泪之痛尤是刻骨铭心。恨补天无才,抒素怀惟笔。

23、  20世纪60年代,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方法引入汉语学界,引起了一场方法论的讨论,吕叔湘的《关于“语言单位的同一性”等等》对“同一性原则”在汉语语素、词、结构各级语法单位中的技术性应用作了全面、深入的研讨,成为中国语法学界探讨结构主义方法最具理论深度的论文。

24、从叶圣陶身上,吕叔湘仿佛看到了自己青少年时期理想的光亮。从那以后,研究之余,他就跟随叶圣陶做语文普及工作。在叶圣陶主持的《中学生》和《国文杂志》等普及型刊物上,他撰写了大量关于语文知识、英语讲解、作文评改等方面的文章。1948年,吕叔湘举家迁居上海,正式加盟叶圣陶的开明书店。“开明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传为佳话,这种精神的塑造得自叶圣陶身体力行的倡导,也得自吕叔湘、朱自清等一批进步学者嘉言懿行的凝聚。他们以民众为本、以民族文化振兴为己任的精神,影响了中国几代学人。

25、  毕业后工作了几年,吕叔湘又考取了江苏省公费出国留学的资格。此时的他已不再是热血青年,工作实践使其认识到,民族复兴固然需要先进的思想,更需要切合实际的工作。1931年,一个偶然机会,他负责整顿北平医学院的图书馆,后又主持过苏州中学的图书馆管理。由此他深知,现代图书馆的建设对于推动文化教育至为重要。“现代的图书馆不同于古代的藏书楼。藏书楼的主要任务是保藏;图书馆的首要任务是流通。藏书楼的服务是被动的,单一的;图书馆的服务是主动的,多方面的。藏书楼是孤立的;图书馆构成网络,伸向全国,伸向全世界。”

26、现在父母都老了,九八年十月母亲七十寿辰,父亲作:

27、  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的那几年,吕叔湘除研究性的学术会议以外,出席最多的就是关于语文教学的种种座谈会;除研究性论文外,他发表最多的也是讨论语文教学问题的文章。如果说,年轻时的吕叔湘,希望用现代文化知识把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唤醒的话,那么,十年动乱之后的吕叔湘,更希望本来薄弱的社会文化水平尽快补回损失,实现社会文明的现代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站长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

当前作者热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