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为什么这么厉害精选句子141句

时间:2023-11-11 13:07:08

摘要:尼采为什么被称为天才1、尼采为什么被称为天才之王(1)、   ——我的著作中有一位无与伦比的心理学家在发言,这也许是一位优秀的读者所达到的第一个见识——我应得的一个读者,他读我的书,就像优秀的老语文学家读贺拉斯的书一样。那些人人皆能同意的句子,更不消说那些平凡的哲学家、道德家以及其他的笨蛋蠢货,在我看来都是幼稚的失误:例如那种信念,相信“不自私”与“自私”是...

尼采为什么被称为天才

1、尼采为什么被称为天才之王

(1)、   ——我的著作中有一位无与伦比的心理学家在发言,这也许是一位优秀的读者所达到的第一个见识——我应得的一个读者,他读我的书,就像优秀的老语文学家读贺拉斯的书一样。那些人人皆能同意的句子,更不消说那些平凡的哲学家、道德家以及其他的笨蛋蠢货,在我看来都是幼稚的失误:例如那种信念,相信“不自私”与“自私”是对立面,而ego[自我]本身只是一种“更高的欺诈”,一种“理想”……既没有自私的行为,也没有不自私的行为:这两个概念在心理学上都是荒唐的。或者“人人都追求幸福”这个句子……或者“幸福是德性的报答”这个句子……又或者“痛苦与快乐是对立的”这样的句子……道德这个人类的妖精(Circe)彻底地伪造了全部心理(psychologica),把它们道德化了,臻于那种可怕的荒唐境地,以为爱情是某种“非自我、不自私的东西”……人们必须坚守自己,人们必须勇敢地独立自主,要不然人们就根本不可能爱。说到底,小女子们最清楚不过地知道这一点:她们对那些忘我的、纯客观的男人嗤之以鼻……附带插一句,我胆敢猜测自己是了解女人的吗?这是我的狄奥尼索斯嫁妆的一部分。谁知道呢?也许我就是永恒女性的第一位心理学家。她们全都爱我——这是一个老故事了:除了那些不幸的女人,那些不能生育的“被解放者”。——所幸我不愿意被人撕碎:完美的女人一旦恋爱,是会把你撕碎的……我知道这些可爱的狂野女人……啊!那是何等危险的、潜行的、隐秘的小小食肉动物!而与她们在一起,又是多么惬意呵!……一个力争报复的小女人或许会把命运本身撞倒。——女人要比男人凶恶无数倍,也比男人聪明无数倍;女人身上的善已然是一种蜕化形式了……尽管有种种所谓的“美好心灵”,但根本上还是存在着一种生理上的弊端,——我没有说全部,要不然我就会变成医学犬儒派了。围绕平等权的斗争甚至就是一种疾病的征兆:每个医生都知道这一点。——的确,女人越是有女人味,就越是竭尽全力抵制一般权利:自然状态,两性间的永恒战争,确实绝对给予女人以头等地位。——人们听到我给爱情下的定义了吗?这是值得一位哲学家来下的唯一定义。爱情——其手段是战争,其基础是两性间的殊死仇恨。——人们听见我关于如何治愈——“拯救”——女人这个问题的答案了吗?让她生个小孩。女人必需有小孩,而男人始终只是手段: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女性解放”——此乃失败女人、也即不孕女人对健全女人的本能仇恨,——对“男人”的斗争始终只不过是手段、借口、策略。她们想通过抬高自己,成为“自在女人”,成为“高等女人”,成为女人中的“理想主义者”,由此来降低女人的一般等级水平;为此,没有比人文中学教育、裤衩和政治上的投票畜生权利更可靠的手段了。根本上,获解放者是“永恒女性”世界里的无政府主义者,是败类,她们最下作的本能就是复仇……极端恶毒的“理想主义”的整个种类——此外,这种“理想主义”也出现在男人身上,例如在易卜生这个典型的老处女那里——怀有毒害性爱之自然本性的好良心,以之为目标……而且,为了不让人怀疑我在这方面既正直又严格的信念,我还想根据自己反恶习的道德法典来传达一个定律:用恶习一词,我要与任何种类的反自然行为作斗争,或者如若人们喜欢漂亮辞令,那就是要与任何种类的理想主义作斗争。这个定律说的是:“贞洁之说教就是公然煽动反自然。任何一种对性生活的蔑视,任何用‘不洁’概念对性生活的玷污,本身都是对生命的犯罪,——都是违反生命之神圣精神的真正罪恶。”——

(2)、世界弥漫着焦躁不安的气息,因为每一个人都急于从自己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3)、尼采在上帝和基督教道德观的熏陶下长大。父亲、祖父、外祖父都是路德派牧师,尼采本人上大学时曾经打算学神学。神学研究或许从来没有遭遇过如此引人注目的辍学者---后来嘲笑路德是“乡巴佬”,宣称自己是出类拔萃的(parexcellence)“反基督教者”。年轻的尼采上大学一年之后转向古典语文学---研究古代希腊和罗马世界的文献和文化,在这方面他取得不俗的成绩,甚至在博士论文完成之前就在1869年赢得巴塞尔大学的聘书。很快,他遇见了作曲家理查德·华格纳(RichardWagner),曾跟随他短暂学习,设想华格纳的音乐将可能拯救欧洲文化,使其脱离基督教道德的不良影响。但几年之后,他对华格纳的热情减退,尼采的成熟哲学观点开始形成,他对华格纳狂热的反犹主义越来越感到幻灭。

(4)、“形而上学的尼采”可以说是在海德格尔那里确立起来的。此前的尼采形象并非如此。此前(此后似亦难免)的尼采形象大致有两大特点:凶险恶毒、浪漫轻率。前者盖出于政治的或心理(学)的评判,后者基于文学的或美学的评判。这两点往往被糅合在一起,遂造成一个恐怖怪异的尼采形象。这不能说没有尼采本人的原因。

(5)、   同时,我还要来约略说说自己的风格枝巧。用符号(包括这种符号的速度)来传达一种状态,一种激情上的内在紧张——此即任何风格的意义;而且,鉴于我的内在状态的异乎寻常的多样性,在我这里也就有了多种风格可能性——那竟是一个人向来拥有过的最多样的风格技巧。任何优秀的风格,都要能真正传达某种内在状态,它通过符号、通过符号的速度、通过表情——所有周期性法则都是表情的艺术——概无错失。我的本能在这里是不会犯错的。——优秀的风格本身——那是一种纯粹的愚蠢,单纯的“唯心主义”,就好比“美本身”、“善本身”、“物本身”……此事总归还有一个前提假设,假设有听众存在——假设有这样一种人,他们能够产生同一种激情并且也配得上这种激情,假设并不缺乏我们可以对之传达自己的人们。——举例来说,我的查拉图斯特拉此间就还在寻找这种人——啊!他还得长久地寻找!——人们一定值得去倾听他……可直到那时,都不会有人能够把握我在其中运用的技巧:再也没有人运用过全新的、闻所未闻的、真正为此创造出来的艺术手段。有人说此类情况恰恰在德语中可能有过,此种说法尚有待证明:我自己从前曾严厉地拒斥此说。在我之前,人们不知道能干些什么,——说到底就是用语言能干些什么。——伟大韵律的技巧,周期性的伟大风格,以表达高贵的、超人的激情的一种巨大起落,这是我首先发明的;凭借一种酒神颂歌,好比《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三部末节“七个印记”,我就飞越以往所谓的诗歌千里之外了。

(6)、吴国盛教授详解海德格尔对技术时代的本质之思

(7)、无论如何,我们至少可以断言一点:《瞧,这个人》是尼采濒临崩溃、走向精神错乱之际的作品。

(8)、人的精神有三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第一境界骆驼,忍辱负重,被动地听命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第二境界狮子,把被动变成主动,由“你应该”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动争取,主动负起人生责任;第三境界婴儿,这是一种“我是”的状态,活在当下,享受现在的一切。

(9)、1867年,尼采为适应战争需要而接受军事训练,结果不慎从马上摔下来,胸骨受重伤,并一直都未完全康复,致使终生备受此次重伤之苦。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他因身残和严重的眼疾,而体检落选,不能从军,只能充当一名救护人员。但这位敏感的青年,一见伤员的鲜血竟晕了过去,尼采异常脆弱的神经,不能经受长期的强烈刺激,终于惊恐成疾,被遣送回家。这并不是光彩的事情,给尼采的精神施加了压力。他只好去当教授。1876年,尼采的病情开始恶化,死亡的灵光时刻威胁着天才的生命,他一年之中几乎有二百天处于病魔的纠缠之下。虽然在短短的十年间,尼采出版了《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思想》、《人牲的,太人性的》等一系列不朽着作,但是无休止的病痛折磨,使他那富有活力的青年学者形象失去了原有的光泽。

(10)、尼采的理想是超人,是天才,认为人类的历史由于有了超人才有意义。充满高贵的骄傲的主人道德,必须把一切传统价值重新估价,尤其要克服基督教的奴隶道德。主人道德必须揭露出自怨懑不平而来的种种有害的价值欺骗和曲解,尤其是对肉体的轻视,同时还要超越传统对善与恶的判断方法,争取一种超越善与恶的新态度。

(11)、尼采从小就患有没有先兆的偏头痛。在他生命的后半生,他饱受抑郁症的精神疾病的折磨。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的认知能力逐渐下降,最终发展成严重的痴呆和中风。他于1900年死于肺炎。他的家族史包括他的父亲可能患有血管相关的精神疾病,他的父亲在36岁时死于中风。

(12)、    我自己是一回事,我的著作是另一回事。——在这里,在谈论我的著作之前,我先要来说说这些著作何以得到理解或者得不到理解的问题。我如此漫不经心地做这件事,而这是以某种方式与此事合适的:因为根本还没有到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自己的时代也尚未到来,有些人是死后才得以诞生的。——到某个时候,人们将不得不需要一些机构,人们在其中生活和说教就如同我理解的生活和说教一样;也许,甚至人们到那时也要开设专有的教席来阐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可是,倘若我今天就指望人们来听取和接受我的真理,那或许是与我自己完全矛盾的:人们今天还不听取,人们今天还不懂接受我,这不仅是可理解的,而且在我看来本就是对头的。我不愿被混为一谈,——这也包括我不混淆自己。——再说一遍,在我的生活中,人们难以证明有什么“恶意”;连文字上的“恶意”,我也几乎举不出一个事例。相反,纯粹的蠢行却太多了……如果有人拿起我的一本书,——我甚至假定他为此要脱掉鞋子,——更不用说要脱掉靴子了,那么,在我看来,这就是人们能够向我自己表示的最稀罕的奖赏之一了……海因里希·冯·斯泰因博士有一次真诚地抱怨说,理解不了我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的任何一句话,当时我就对他说,这就对头了:弄懂了其中的六句话,也就是体验了其中的六句话,凡人就能提升到一个比“现代”人所能达到的更高的层次上了。有这种距离感的我,怎么可能指望我所认识的“现代人”——来读我的书呢!——我的成功刚好与叔本华的成功相反,——我要说的是“nonlegor,nonlegar”[我现在没有被阅读,将来也不会被阅读”]。——人们在否定我的著作时表现出来的天真无辜屡屡让我满足,我并不想低估这种满足感。还是在今年夏天,当时我也许能够以我重要的文学、太过重要的文学使其余的文学失去平衡,柏林大学的一位教授善意地暗示我,我得用另外一种形式:这种东西是没人读的。——最后,不是德国,而是瑞士,提供了两个极端的事例。维特曼博士在《联邦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是关于《善恶的彼岸》的,题为《尼采的一本危险的书》;还有,卡尔·施皮特勒先生写的一篇关于我的书的总体报告,同样也发表在《联邦报》上面。这两篇文章乃是我一生中的极限——我要小心谨慎地说这个……举例来说,后者把我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当作“更高的风格尝试”,希望我今后也关心一下内容;维特曼博士则对我在努力取缔所有正派情感方面表现出来的勇气表示了敬重。——在这里,通过一个偶然的小小诡计,每个句子都是顺理成章的,让我钦佩,但却是一种头足倒立的真理:根本上,人们什么也不用做,只要“重估”一切“价值”,就能以一种甚至值得注意的方式击中我的要害——用不着拿钉子钉进我的脑袋……我就益发要尝试一种说明了。——说到底,没有人能够从包括书本在内的事物中听到比他已经知道的更多的东西。凡是人们从自己的体验出发达不到的东西,人们是听不到的。现在让我们来想想一个极端的例子:一本书谈的是纯粹体验,后者完全处于一种常见的或者哪怕只是罕见的经验之可能性之外,——这本书就是一种新的经验系列的第一语言。在这种情形下,干脆什么也听不到,由于听觉上的欺瞒,在什么也听不到的地方,就什么也不存在……这终归是我通常的经验吧,也可以说是我的经验的独特性。谁若以为已经理解了我的什么东西,他其实只是根据自己的形象编造了我的什么东西,——当中不乏我的对立面,例如一个“理想主义者”;谁若对我毫无了解,他便会否认终竟把我考虑在内了。——“超人”一词被用来表示一个至高的发育良好的类型,这种人对立于“现代”人,对立于“好”人,对立于基督徒和其他的虚无主义者——该词出自查拉图斯特拉这个道德的毁灭者之口,成了一个十分令人深思的词语,几乎处处都完全无辜地被理解为那样一种价值,这种价值的对立面表现在查拉图斯特拉形象上,可以说表现为一个高等人的“理想主义”类型,半是“圣徒”,半是“天才”……因为这个词,另一个博学的、长角的畜牲竟然怀疑我是达尔文主义者;甚至于在这个词中重又见出了那个违逆知识和意志的大骗子卡莱尔(的“英雄崇拜”,那原是我深恶痛绝的。如若我低声细语地告诉某人,与其去寻找一个帕西法尔倒不如寻找一个凯撒·波尔查,那他是不会相信自己的耳朵的。——人们务必要原谅我,对于有关我的书的评论,尤其是报纸上的,我是没有任何好奇心的。我的朋友们、我的出版商是知道这一点的,他们不跟我谈论诸如此类的事。在某个特殊场合,我看见了关于我的一本书——那是《善恶的彼岸》——的全部指责;对此我或许得好好写一篇报道。《国民报》——普鲁士的一份报纸,为了告诉我的外国读者,恕我直言,我自己是只读《辩论报》的——极其严肃地把这本书理解为“时代的标志”,是地地道道的容克哲学,而对此,《十字报》只是缺乏勇气而已——人们该相信吗?……

(13)、尼采“上帝死了”的想法其实是经过深刻的反省的,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如果没有信仰,也就无所谓背叛。因此,背叛耶稣的人正是基督徒,而背叛释迦牟尼的人也正是佛教徒。由此可知,宗教本身未能使信徒免于人性的弱点,因而遭到批判。宗教本质上都有很好的理想,而宗教的致命之处其实就是人性的弱点利用宗教表现出来的结果。

(14)、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15)、左:尼采书作《人性的,太人性的》,右:瓦格纳歌剧《帕西法尔》海报

(16)、穿行于疯人疯语中,译者不得不小心谨慎,防止出错。但对于高度天才的尼采在精神行将崩溃之际写成的这样一本高度复杂的书,要有严格又通快的翻译,委实是困难的。译者虽然尽了心力,效果如何却是难说了。敬请读者批评指教。

(17)、(5)参看德博拉·海登:《天才、狂人的梅毒之谜》,李振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2页。

(18)、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设想了一种文化,他称为“最后之人”支配下的文化,他们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爱”、“创造”、“渴望”,他们不会因为“可鄙的满足”而“蔑视”自我,而是陶醉在自己的平庸中。最后之人“知道已经发生的一切:所以嘲讽没完没了。”“人人都渴望同样的东西,人人都一样:无论是谁如果感到与众不同就会自愿进入疯人院。”最后之人说,“我们已经创造了幸福,他们眨了眨眼。” 

(19)、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一点,反正你难免一死;

(20)、1881 (三十七岁)6月《曙光》出版。11月27日在热那亚第一次听比才的《卡门》。

2、尼采为什么这么厉害

(1)、你说,你相信查拉图斯特拉?但查拉图斯特拉又怎样?你们是我的信仰者-但所有的信仰者又怎样?你还没有找寻你自己:你只找到我。所有的信仰者都是这样,如是所有的信仰成就渺小。

(2)、尼采认为基督教道德是典型的奴隶道德,它产生自各种虚弱的感受。由于自己的虚弱,不免对强者及有创造力者觉得愤懑不平和怨恨,为了抑制这种不平,奴隶的心理就形成一种对人对事的新评价,而把弱者病态者视为最高价值。基督教的谦虚和博爱的伦理思想就由对这种价值的曲解而生,博爱实际上是由对虚弱的怜悯而来。尼采认为基督教想用一切方法把弱者和畸形者保护起来是违反主人的权力意志的,是一种江湖骗术。

(3)、他们的交流和记录,成为研究精神分析学发展的珍贵资料,连同莎乐美撰写的《从师弗洛伊德》一书,记录着大量弗洛伊德的内容,都对精神分析学研究作出了极大贡献。

(4)、而两人真正反目的外在导火线则是两本书的交流。尼采于1878年4月底把书作《人性的,太人性的》第一卷寄给瓦格纳,约四个月不到前,瓦格纳把他的《帕西法尔》文稿寄给尼采,并写上了一句献词,把自己比作基督教的形象,称呼自己是“高级教会顾问”。瓦格纳的自况恰恰是尼采的反对。面对这两本书的“交错”,尼采自嘲道:“这听起来不就像两把剑在决斗吗?”

(5)、压力,无法排解的压力。尼采有着宏伟的目标,他不满足于自己的成就,他想既是哲学家又是王,可能柏拉图的哲学王才是他的终极目的,或者像耶稣一样,成为万代崇拜的人神。然而以尼采所处时代的特征以及他自身的能力,这都是不切实际的。可能性与现实剧烈的冲突,导致了高度的紧张和压力,这也容易损伤神经线路。

(6)、啊!伟大的星球,假如没有你所照耀的人们,你的快乐何在?

(7)、尼采还将“超人”比喻为一个人在“走钢索”,也就是说,他必须接受各种考验。尼采之所以被列为存在主义的先驱,便是因为他的思想凸显了这种个人生命中“自我负责”的部分。他认为,一个人若是只活在群众之中,不能算是真正的“人”,要做一个人,应该设法做个“超人”。所谓的“超人”是指: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对生命充分肯定。亦即,要把生命潜能完全实现出来。生命的潜能包括了“有形的身体”和“无形的精神”两方面。尼采曾经举一个例子,他认为真正的“超人”可以用两个人的结合作为代表,这两个人就是拿破仑和歌德。

(8)、最基本的人可能熟悉:他总是有点非常规相关的角度来看,和发展非常深刻的哲学的主要出发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心理,但然后他遭受了精神崩溃,不是为他生命的最后十年全功能。

(9)、叔本华:将人分为三个层次:具有共同人性的群体,具有个性的个体,具有天才的人;

(10)、这个问题似乎也可简化,可以表达为:尼采之后,我们如何做哲学?或者还有进一步的问题是:尼采之后,我们做何种哲学?

(11)、更刺激的是,他不满足于研究古代,开始借古讽今。他进一步地论证了孔子的思想如何遗毒至今,当今统治者的价值观与孔子思想又存在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共同的本质。他直言如今社会的道德观不过是弱者自我保护的游戏,是反对强者的幌子,充斥着虚伪,压抑与反进步。并且,他冒着被河蟹的风险,点破了这套价值观在当今早已无人理会不受待见名存实亡的现状,指明了人们早已失去信仰,消费主义与虚无主义席卷中国的事实。他高呼河蟹死了,是我们杀死了他,……

(12)、尼采被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

(13)、即便我们撇开梅毒问题不谈,成年后病魔缠身的尼采在发疯前写下的《瞧,这个人》至少向我们提出了一个“疾病与哲学”或者“身体与哲学”的关系问题。至少在西方,哲学向来主要关心灵魂、精神问题,即便是赋予哲学以治疗功能的哲学家,他们的基本的区分逻辑也是:哲学治心病,医学治身病。把身体问题置于哲学讨论的中心地位,恐怕尼采又是第一人,与之相关的是遗传、气候、地方(中国的风水?)、饮食(营养)、休养等等。这些跟身体和人生紧密相关的问题却总是被以前的哲学所忽略,现在则被尼采突出地强调了。哲思的视野里纳入了人间烟火。

(14)、尽管尼采在精神错乱以后苟延残喘,还存活了10年辰光,至1900年8月15日才离开人世。但作为思想家的尼采却在1888/1889年之交就已经结束了。而这本《瞧,这个人——人如何成其所是》,竟成了哲学家尼采的“绝响”!

(15)、在里尔克身上,莎乐美看到了童年带给他的伤痛、阴影,同时,也看到了一颗冉冉升起的诗坛新星,因此,莎乐美对他的爱,绝不止是爱情,更多是母性的融合和一份责任。

(16)、尼采的身体不好,看起来苍白而虚弱,但是思考相当深刻,看人时目光如刃,似乎能够穿透人心。尼采可称为天才,二十五岁尚未拿到哲学博士时,已经被聘请为希腊文学的教授。然而他的哲学背景却使他同时遭受哲学界和文学界的排挤,再加上本身口才不好,个性又相当愤世嫉俗,导致他的教学生涯很不成功。他曾说:“听众是到教室来吃糖的。”又说:“真正伟大的哲学家,要到死后才会出生。”

(17)、尼采征服了全世界;他献给人类的不只是一种新的哲学,也不仅仅是一首诗或一段警句,而且还是一种新的信仰、新的希望、新的宗教。很可惜,尼采的生命历程太短暂,阅历太简单,还没有来得及把自己的片面真理发展成智慧。如果他能活得更长一些,如果他能再多得到一些鼓励,也许他会把自己那粗糙混乱的观念梳理成和谐优美的哲学。

(18)、但尼采的“哲学基本学说”是如何与“争夺地球统治地位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呢?这个问题关系到海德格尔对尼采形而上学的定位。海德格尔认为,正是在尼采的强力意志形而上学中,“现代”(西方形而上学时代)趋于完成。而在这种“完成”(即极端的展开过程)中,实现着两种极端的可能性:一是所谓“世界统治(对存在者的控制)”的极端可能性,二是所谓“人类纯粹根据自身来决定自己的本质的尝试的极端可能性”,亦即主体性的完全展开。

(19)、尼采说过:“哲学家是文化的医生。”哲学以理性探讨宇宙与人生的根本真相,从而指引现实生活、评估文化生态。文化氛围好像空气一样,当文化生态出现问题时,就会让生活在其中的人陷入价值错乱的困境。举例来说,现代人所尊敬崇拜的,大多是功成名就、升官发财的人,亦即不择任何手段,达到表面上所谓有“成就”的人。这种价值上的选择本身就有问题,因为它并未掌握到人所崇拜的对象应该是什么样子。值得崇拜的对象应该是拥有完美人格的人,这才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然而,现在却很少人崇拜人格高尚的人,因为人格高尚很难做到,并且就算做到了也没有什么实际利益。

(20)、回顾起来,叔本华认为,如果考虑到人类毫无道理可言的痛苦的必然性,这样的生活就不值得过。作为对叔本华的回应,尼采在其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非常稳定地提出了充满活力的观点:正如他在《悲剧的诞生》1886年的新序言中所说,“世界的存在只有在作为美学现象的情况下才有可辩护的理由,”这样一种世界“诱惑人们持续活下去。”最关键的是,尼采对美学体验的描述完全与康德的观点相反,康德觉得审美体验“与利益关系考虑无关”。尼采赞同司汤达(Stendahl)的美学体验公式,即“幸福的美妙承诺”,也就是它产生“意志(利益)的觉醒”:尼采在后来的《道德的谱系》中写道“特别的甜蜜和美学条件的完整特征的根源或许就源于“肉欲”(sensuality),虽然它现在被转化,不再作为性刺激进入意识领域了。”

3、尼采为什么这么出名

(1)、“在我早年的生涯里,我已经见过许多悲痛和苦难,所以全然不像孩子那样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从童年起,我就寻求孤独,喜欢躲在无人打扰的地方。这往往是在大自然的自由殿堂里,我在那里找到了真实的快乐。”

(2)、连鲁迅都深受尼采影响,而被称为“中国的尼采。”

(3)、德国心理学家弗洛姆(EricFromm)在《逃避自由》(EscapefromFreedom)这本书中曾经写到:“给我自由吗?千万不要给我自由!因为随着自由而来的是要负责任啊!我一有自由之后就自己作选择,选择之后就做我自己,但是我做不起啊!”这段话表达了类似的想法。

(4)、即使对哲学毫无了解的人,也听过尼采的这句宣言——

(5)、1899年1月,尼采突然爬上自己房屋屋顶,写出许多语无伦次的信件。这个自称“神秘的与近于疯狂的灵魂”,终于真的疯了,他在最后几封通信中写道:“您曾经发现过我,找到我是容易的,但现在的困难是,如何摆脱我……”署名为“钉在十字架上的人”。另一封信写得更为荒唐,他在信中竟然号召要在罗马召开一次各国君主会议,以决定将年轻的德国皇帝枪毙于此,署名是“尼采—凯撒”。当尼采的朋友们赶来营救时,只见他在一片狂乱中用臂肘弹压钢琴,高唱亢奋的歌曲,精神完全错乱了。从此,他成了一个没有思想、丧失了意念的“活僵尸”。

(6)、在今天这个哲学政治和宗教伦理渐趋消隐的时代里,我们恐怕需要借着尼采这本书来追问:哲学是一种自恋、一种意淫吗?

(7)、人生没有目的,只有过程,所谓的终极目的是虚无的。人的情况和树相同。它愈想开向高处和明亮处,它的根愈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处,向深处,向恶---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8)、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尼采的哲学被第三帝国利用,成为法西斯的外衣。强权主义、个性强权论被打造成世界大战德国政策的指导原则,尼采的哲学被国内外许多学者视为“战争哲学”,尼采也就成了“战争鼓动者”。而到了新时期,尼采哲学的误读又负向演化成了个人主义,与其说这是尼采的争议,更恰当的应该是对尼采哲学的争议。

(9)、1878 (三十五岁)病重。辞去巴塞尔大学教席.《人性的,太人性的》第二部上半部出版。

(10)、也许你感觉自己的努力总是徒劳无功,但不必怀疑,你每天都离顶点更进一步。今天的你离顶点还遥遥无期。但你通过今天的努力,积蓄了明天勇攀高峰的力量。

(11)、在克尔凯郭尔和尼采之间,住着永恒的绝望、焦虑、恐惧和抑郁

(12)、但是有几个年轻人真的知道自己要什么?怎么做才对自己有意义?这就是另一个新的问题。换句话说,骆驼虽然看起来很可怜,但是至少不用自己作决定,只要服从别人的指令就行了;相反,如果要成为狮子,就要承担自我、为自己负责。这一点的压力很大,因为当我们能够自由选择想要做的事时,同时也就丧失了寻找借口和抱怨的权利。

(13)、如果你想走到高处,就要使用自己的两条腿!不要让别人把你抬到高处;不要坐在别人的背上和头上。

(14)、1871 (二十七岁)写成《悲剧的诞生》。

(15)、在这个观点看来,我们意识到的自我在很大程度上是虚幻的---尼采在《看这个人》中说“意识是表面,”掩盖因果关系的有效的但意识不到的动机。“我们精神活动的最大部分仍然是无意识的和感受不到的”(《快乐的科学》)而“我们意识到的一切。。不会引起任何变化。”(《权力意志》)在说到“意志”或行动之前的“动机”时,我们不过是谈论“错误”、“怪异”和“意识的表面现象而已---与行动并排的东西,很可能掩盖行动的先兆而不是代表行动”(《偶像的黄昏》)。在尼采看来,人不是自由的,也不能从道德上为其行动负责。

(16)、里尔克找到了心灵缺失的一角,在莎乐美的帮助和指引下,快速地成长起来。他们一起环游欧洲,讨论诗歌,还去俄国拜访了契诃夫、高尔基、托尔斯泰等文豪和一些绘画大师。但旅行结束时,他们的恋情也走向了终结。

(17)、波西曼同时提醒,尼采对于瓦格纳的批判实际上是对于现代性的批判,就是对于现代社会的批判。尼采反对瓦格纳的最重要的批判性著作、出版于1888年9月底的《瓦格纳事件》尝试的就是一种对现代心灵的诊断,核心是一种颓废分析。“颓废”一词自波德莱尔之后被赋予了正面含义,即在这种生命力的虚弱之中,才会产生一种更高的艺术的灵感。因此,尼采把瓦格纳称为颓废艺术家时,其实兼具有正面意义的。“因为谁如果想要克服颓废,就必须要经历颓废,”所以他对瓦格纳的批判实际上是对他没有迈出颓废之后的那一步的批判。波希曼强调,只有理解了这层意义,我们才能明白尼采为什么会在晚年说“我还会是他(瓦格纳)的衣钵的继承人”。

(18)、(2)德博拉·海登:《天才、狂人的梅毒之谜》,李振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3页。

(19)、1870 (二十六岁)3月升为正教授。9月,普法战争爆发,当志愿看护兵,患赤痢与白喉。10月,退伍返巴塞尔大学,与神学家弗兰茨·奥瓦贝克(Franz Overbeck)的友谊开始。

(20)、1876 (三十二岁)7月《不合时宜的考察》第四部《理查·瓦格纳在拜罗伊特》出版。8月贝鲁特剧场演出第一次祝祭剧。9月,与心理学家保尔·勒埃(Raul Ree)的友谊开始。病情恶化。10月,因病向巴塞尔大学请假休课。同勒埃和迈森布克一起在索伦特过冬。10月至11月在索特林与瓦格纳作最后的会见.撰印《人性的,太人性的》最初备忘录。

4、尼采为什么被称为天才之父

(1)、弗洛伊德在上引讲话中提到了一个“梅毒公案”:尼采是否患有梅毒以及由梅毒引起了麻痹性痴呆。上面提到的20世纪文化名人都参与了这个“梅毒公案”的争论,且大部分学者都对此持肯定态度,认定尼采确实患有梅毒——弗洛伊德的说法是“脑梅毒”。这里的问题极其复杂,不仅涉及尼采的病史事实,更重要的是尼采的精神病(不论其起因为何)与尼采的思想之间的关系。

(2)、尼采的思想颠覆了西方的道德思想和传统的价值,揭示了在上帝死后人类所必须面临的精神危机。雅斯贝尔斯说尼采和克尔凯郭尔给西方哲学带来颤栗。雅斯贝尔斯、萨特、海德格尔、杰克·伦敦、福柯和德里达、弗洛伊德等等都是深受尼采思想影响的哲学家,而直接受他影响的文学家同样数不胜数:茨威格、托马斯·曼、肖伯纳、黑塞、里尔克、纪德、鲁迅等。

(3)、尼采死后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今天是否已经读懂了尼采?

(4)、儿童就是纯真和遗忘,是一种新生,是一场游戏,一个自己转动的圈圈,一种最先存在的运动,一种神圣的肯定。

(5)、人的精神有三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第一境界骆驼,忍辱负重,被动地听命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第二境界狮子,把被动变成主动,由“你应该”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动争取,主动负起人生责任;第三境界婴儿 ,这是一种 “我是”的 状态,活在当下,享受现在的一切。

(6)、   向你们,你们这些沉醉于谜团者,欣喜于黄昏者,你们的灵魂被笛声引向每一个迷津:

(7)、莎乐美对尼采是“以不爱为大爱”,尼采逝世4年后,她还出版了《尼采评传》来纪念他们曾经的心灵相知。值得一提的是,今天也恰是这位伟大哲学家尼采诞生176周年的日子。

(8)、1865 (二十一岁)10月转入莱比锡大学继续学习。首次阅读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9)、叔本华: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悲观主义哲学的代表人之一。

(10)、学者拿着波希曼德语新著《德意志精神》向嘉宾提问

(11)、然而,命运对尼采并不垂青,就在它慷慨地赋予他无尚荣誉的同时,也把一束不幸的光柱投向这位才华横溢的骄子。从此,他的生命之树就开始慢慢枯萎了。

(12)、“瓦格纳与尼采是我一生研究的主题。”被孙周兴描述为长相与格瓦纳颇为形似的波西曼开场便告白。如果不是近年来发现的尼采的遗留笔记中,找到明显的证据,恐怕这对天才的恩怨将被长久笼罩在俗人的口水中。现场,这位瓦格纳、尼采和托马斯·曼的研究专家引经据典,在复旦大学李双志、同济大学余明锋两位老师的德语翻译下,让150余位听众明白了其中原委。

(13)、1850 (六岁)全家迁往塞尔河畔瑙姆堡(Naumburg)。

(14)、而尼采的自诩太阳,超人强力意志,”重新评定一切”等学说在哲学界存在比较大的争议,部分学者哲学家认为他的学说是在利用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搞虚无主义,完全颠覆了西方思想,是将西方经过上千年建立起来的价值观进行推到重新树立,是开历史的倒车的行为,同时部分学者认为其思想理论是以后一大批极端分子出现的罪魁祸首。希特勒正是尼采的崇拜者,尼采的一些理论成为希特勒推动战争机器的理论基础。

(15)、老师答:“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你可以不断地询问‘人生有什么意义’。”

(16)、在海德格尔的前期哲学中,尼采未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无论在早期弗莱堡和马堡讲座中,还是在前期代表作《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对尼采均少有关注和论述。而三十年代中期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在一九三六年到一九四二年间,海德格尔在弗莱堡大学连续做了六个讲座,专论尼采思想;之后又写了几篇论文讨论与尼采哲学相关的形而上学史问题。

(17)、“我们曾经是朋友,现在彼此陌生了……我们恰恰因此而变得更加彼此敬畏,对当时友谊的想念恰恰因此而变得更加神圣……我们愿意相信我们星辰般的友谊,即时我们相互不得不成为地上的敌人。”波希曼用富有情感的德语朗读了这段话,带给读者无限的沉思。瓦格纳去世后不久,尼采也疯了,他在《快乐的科学》中留下了这段对于友谊的自白,或许这是深刻的现代性的最生动的白描。

(18)、此外,更不能忽略她为学术作出的一定贡献:假想那些著名的哲人、诗人、学者的人生经历里没有她,故事的结局会被改写,而那些伟大的著作是否能诞生,也不得而知了。

(19)、我感到难过,不是因为你欺骗了我,而是因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

(20)、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5、尼采论天才

(1)、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设想了一种文化,他称为“最后之人”支配下的文化,他们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爱”、“创造”、“渴望”,他们不会因为“可鄙的满足”而“蔑视”自我,而是陶醉在自己的平庸中。最后之人“知道已经发生的一切:所以嘲讽没完没了。”“人人都渴望同样的东西,人人都一样:无论是谁如果感到与众不同就会自愿进入疯人院。”最后之人说,“我们已经创造了幸福,他们眨了眨眼。”

(2)、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 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

(3)、1889 (四十五岁)1月在都灵患严重的中风,出现精神分裂现象,被送进耶拿大学医院精神科,母亲赶来照顾。

(4)、莎乐美一步一步成长,成为弗洛伊德得力的伙伴、知心的朋友,并在弗洛伊德的鼓励下,成为一家心理医疗诊所的医生。她把精神分析的理论付诸于实践运用,并将余生的25年时间全部献给了这一事业。

(5)、真正的思想家最最向往的是闲暇。与此相比平凡的学者却回避它,因为他不知道如何处理闲暇,而此时安慰他的是书籍。

(6)、我感到难过,不是因为你欺骗了我,而是因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

(7)、人可以控制行为,却不能约束感情,因为感情是变化无常的。

(8)、作为一名极具魅力的女性,莎乐美的情感生活为世人提供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9)、波西曼分析,亲密的关系更源于尼采对瓦格纳艺术观的认同。尼采的老师、古典语文学家和莫扎特研究者奥托·杨对瓦格纳进行了批判。而尼采从杨的批评中汲取了“半吊子主义(或业余精神)”的概念灵感,但对其内涵做了价值重估:“然而恰恰从这个立场出发,我们对于这个人身上的每一种艺术天赋所具有的意义对于在此伴随着多方面的艺术天赋的耐久的能量,我们怎么惊叹都不为过:与之相反,科班训练无论如何丰富多彩、无所不包,通常却总是带着贫乏的目光、虚弱的双腿和已然精疲力竭的腰部而登场。”业余精神翻转为强大的艺术力量。惺惺惜惺惺,在瓦格纳的激励下,1871年尼采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悲剧诞生于音乐精神》,这部作品受到古典语文学界的围剿,但瓦格纳却写了一封致尼采的公开信来为他辩护。

(10)、1864 (二十岁)l0月进入披恩大学学习神学和古典语文学。

(11)、如果尼采的猜测性心理学是准确的,那么我们得出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讲究快乐和充满同情的文化贬低痛苦的价值,优先考虑如何消除痛苦,因此,人类天才的光荣场景就从这个世界消失了:没有贝多芬,没有尼采,没有哥德。但是,如果缺乏这些创造天才,尼采认为,我们就无法对叔本华的存在挑战作出回应。

(12)、其实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讲,大多数人都不能享受充盈的物质生活,但是尼采却在困乏的物质生活年代依然保持着创作的激情,但是尼采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悲观主义者,她觉得一切都是虚无缥缈的,这种境界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能够展现出来。在那个年代中能够拥有这样的思想,很多人都将尼采看做是一个天才。

(13)、尼采是德国人,同样出身于具有宗教背景的家庭,家中信仰路德教派(基督新教)。然而尼采年纪很小就对宗教信仰产生怀疑,上大学之后更进而主张无神论,后来成为著名的无神论者。

(14)、这种思考是合理的,我们不妨如此推想: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上最先进、最伟大的生物是灵长类,也就是所谓的猩猩族群。曾几何时,这些动物因为人类的出现而被关到动物园里面。如果照这种方式往未来推衍,人类的命运可能会和猩猩一样,而我们的后代可能也被关到动物园里面了,因为一种更新的物种出现,叫作超人。

(15)、失意的尼采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反复头疼和神经衰弱让他体力不支。一次,一位十分信奉尼采的学生去尼采家拜访时怎么按铃都没有回应,于是他提心吊胆的从窗帘的缝隙中向里偷窥,看见尼采坐在窗户前好像受到了惊吓似的。这之后不久尼采便从工作了10年的大学,辞去了教授的职位,提早进入了靠养老金生活的阶段。尼采之所以不能完全适应社会,而过早的成为一名隐士原因便是他始终过于束缚自己的身体和内心,妨碍自己去适应社会。父亲的不幸去世是幼小的尼采不得不背负沉重的负担,还有小时候一直受到母亲极其严格的教导,这一切经历都使尼采的内心越来越受束缚。

(16)、尼采:唯意志论继承者,存在主义的演进过程中的重要人物。

(17)、尼采提出精神有三变:骆驼、狮子、婴儿。他认为精神应该先变成骆驼,再变成狮子,最后变成婴儿.

(18)、在疯之前,尼采有着完美的创作力,深刻的洞察力和优美流畅的表达力。他的哲学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为何会突然陷入疯狂和破碎。就我的看法,可能和以下几点有关:

(19)、尼采哲学的另一项重点就是“权力意志”(thewilltopower)。这里的“权力”并不是指政治权力,而是一种广义的权力。举例来说,**大学由于历史悠久,有些围墙很老旧,许多小草长在砖石之间。墙上怎么会有小草?这是因为小草有生命,它不管在任何地方都要凸显自己生命的力量,扩充自己的影响力。这就是一种权力意志的表现。

(20)、随着身为牧师的父亲去世,尼采一家失去了生活的收入和自己的家。因为牧师一旦去世,其家人就必须迁出牧师管。全家靠母亲微薄的养老金根本无法生活下去,不得已,一家人只好搬去和祖母与两位姑姑一同生活。好的房间都被祖母和姑姑们占了,母亲和尼采以及尼采年幼的妹妹只能挤在一间不见天日的阴暗小屋里。父亲去世的时候,尼采的母亲只有25岁,她本可以再婚,可是作为虔诚教徒,母亲只把对亡夫的回忆以及孩子们的成长当做自己生活的慰藉继续生活下去。正因为如此母亲对教育儿子充满了热情,加倍的培养。尼采在三岁前还不能开口说话,而且是个神经过敏的孩子。可是他学会说话的同时几乎便学会了读书、写字,开始显露出天才的一面。母亲为他制定了课程表,片刻不离的教导尼采!

(1)、1869 (二十五岁)2月应瑞士巴塞尔大学之聘,任古典语文学副教授。4月,获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脱离晋鲁士国藉,成为瑞士人。5月17日在琉森(Luzern)附近的特里伯辛首次拜访瓦格纳的家。5月28日在巴塞尔大学发表就职演说《范马和古典语文学》。与雅可布·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开始交往。

(2)、作为存在主义者的尼采与作为非自由主义者的尼采同时并存, 他看到有神论和神学目的论的崩溃在根本上与后基督教现代性的整个道德世界观站不住脚联系在一起。上帝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样的价值,都拥有值得上帝喜爱的不朽灵魂。如果没有这样的上帝,我们为何认定人人都值得拥有在道德上得到平等考虑?正如尼采所论证的那样,平等、利他主义和对受苦人的同情的道德性事实上成为人类走向卓越的障碍,该怎么办呢?如果成为有道德的人,你就再也不能成为贝多芬了,该怎么办呢?尼采的结论非常清晰:如果道德平等是人类走向卓越的障碍,那就别让道德平等再祸害人了。尼采这个常常令人感到吃惊的反平等观点,很多人似乎并不怎么了解。

(3)、首先是1876年的拜洛伊特庆典的演出,这是他和瓦格纳关系的转折点,《瓦格纳在拜洛伊特》是为赞扬这个庆典而写,外人把这场庆典视为瓦格纳最成功的时刻,但尼采却相反。他认为为庆典创作的这部《尼伯龙根的指环》的社会性的关系超越了艺术本身,这是尼采所不能接受的。

(4)、她是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出生俄国贵族,才华横溢、特立独行,被称为19世纪晚期欧洲大陆知识沙龙的共享“玫瑰”,一个善于征服天才的女人。

(5)、但同时,这种极端的虚无主义,也让人们对他的评论产生了两个极端。人们认为尼采是一个天才,那是因为从他口中总是能够得到一些至理名言,他似乎将生命和生活看得十分通透,但奇怪的是,他自己却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有很多人是理解不了尼采的思想的。

(6)、回顾一下,甚至康德最终都承认他的目标是给理性设置边界,“为上帝和道德信仰留出空间”。但是,尼采将不参与这种伪装活动,为哲学家的形而上学主题提供事实后理性化过程的解释,那些主题的动机是哲学家或道德的或非道德的意图,“构成了真正的萌芽,从中整个植物(哲学体系)才能长成。”尼采自己承认,他的动机是不道德的。

(7)、他再也无法恢复创作哲学作品的能力,也无法正常工作,最初能够在机构环境中与他人交流,但在生命的最后,他变得不那么敏感了。一篇参考研究论文将这些健康问题联系在一起,总结如下:

(8)、他是一个证人,学生看见他便相信了哲学决非一种枯燥的东西。这样一个教师当然不会拿着别人编的现成教材来给学生上课,他必须自己编教材,在其中贯穿着他的独特眼光和独立思考。

(9)、海德格尔称尼采为“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这个意思应该从两个方面来了解。首先,在海德格尔看来,尼采是一个激进的形而上学批判者和颠覆者,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本质——柏拉图主义,有着清楚透彻的认识,可以说是一位规定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家。其次,尼采建立了最后一个形而上学体系,即“强力意志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作为存在学把essentia思考为“强力意志”,又以神学方式把存在者整体的existentia思考为“相同者的永恒轮回”。这就是说,尼采的形而上学同样既是存在学又是神学——虽然是一种特殊的否定神学(上帝死了!)。而从现代形而上学的历史看,尼采的形而上学是一种极端的和完成了的主体性形而上学,从而把西方形而上学带向了完成。

(10)、(1)参看丹尼尔·哈列维:《尼采传——一个特立独行者的一生》,刘娟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32页。

(11)、1897 (五十三岁)复活节母亲病逝。与妹移居魏玛(Weimar),由其妹看护。

(12)、张祥龙:“家”的歧异——海德格尔“家”哲理的阐发和评析

(13)、一切习惯之物都在我们周围织成越来越坚固的蜘蛛网,而我们很快就发现,蛛丝变成了绳索……

(14)、尼采认为瓦格纳没有从现代性的“颓废”中走出

(15)、尼采(左)与瓦格纳(右)拥有一段忘年交友谊

(16)、本书最早的中译本应该是徐梵澄做的译本(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据说当年鲁迅还为他的译本做过校改;1947年一年内出版了两个新译本,一是高寒翻译的《看哪!这人》(贵阳交通书局1947年版),二是刘思久的译本《看哪!这个人》(文化书局,1947年版)。我手头只有徐梵澄的译本(书名立为《尼采自传》),该译本现在收入《徐梵澄文集》第6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梵澄先生的这个译本做得古色古香,但严格性方面就差些了,有许多明显的错讹,令人遗憾,与他翻译的《苏鲁支语录》有天壤之别(后者虽然也不算严格,但少见有明显的错讹)。还有一个中文译本是根据英文本做的,品质更成问题,几乎没有参考的价值。

(17)、尼采是一个疯狂的天才,既是弱者也是强者,他的思想在西方世界引起了剧烈的震动。1900年8月25日,这个尝尽人间磨难的不幸的天才,踏上了通往生命彼岸的旅程,永远离开了他曾经诅咒过的世界。

(18)、凡具有生命者,都不断的在超越自己。而人类,你们又做了什么?

(19)、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所有真理都是弯曲的,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圆圈。

(20)、他的作品里有孤独、悲伤、落寞,但更多的是诗歌艺术的创造与美,这些与莎乐美带给他的爱、帮助和指引不无关系。最终里尔克不负期待,成为比肩叶芝、艾略特的欧洲现代最伟大的诗人。

(1)、尼采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很喜欢读书,他最欣赏的人是拜伦,因为尼采从拜伦的书中获得了自身压抑感的释放。即便如此尼采还是没有违背周围人的期待进入了博文大学神学系,可是在那以后尼采再也不能自欺欺人了。在神学系的时候尼采才偶然得到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他开始沉浸在这本书中。第一学期结束,他便不再学习神学转为学习古典语言学了。在这个时候尼采克服了常年以来的幻听症,终于从已亡的父亲的咒语当中解放出来,重新恢复了精神的健康。这一转变也给尼采带来了好运,他的指导教授认为他具有非凡的才能。由于教授的推荐,年仅24岁的尼采被聘为巴塞尔的大学教授,这时年轻的尼采与音乐家瓦格纳结为至交,他还将自己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作为对瓦格纳歌剧的称颂,献给了瓦格纳。从社会性的角度来看,这也是尼采人生的最高峰。

(2)、在尼采看来,欧洲的道德由于否定了权力意志的首要地位因而是不诚实的,基督教是最有诱惑力和最邪恶的谎言,当基督教要求我们去爱我们的敌人时是多么地与人的天性相悖,天性的指令是要“恨”你的敌人。

(3)、自晚清以降,面对内忧外患,几代中国知识分子始终不停歇地在进行现代性的原始积累。与马克思主义同时传入中国的尼采思想,作为鲁迅的思想来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理论武器,为中国的现代进程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而到了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每个个体的复苏又带来了无所不在的矛盾、紧张、冲突,而这一切,如孙周兴所形容,在尼采身上都能找到现代性思考的源头——美好的古典主义理想虚构不再存在,剩下的是现代性的现实的冲突。

(4)、爱情和感情的空白和扭曲,尼采经历过两次爱情,结果都是受到伤害。尼采又被母亲和妹妹严厉管制,无法沟通。他鄙视他们,又不得不依赖他们,这种纠结也无形中损伤了神经线路。

(5)、孤独并不是好事。孤独会让你堕落。孤独会让人类腐朽变质。去吧,走出房间,上街去吧!

(6)、无需时刻保持敏感,迟钝有时即为美德。尤其与人交往时,即便看透了对方的某种行为或者想法的动机,也需装出一副迟钝的样子。此乃社交之诀窍,亦是对人的怜恤。

(7)、感受永远冷峻幽深与澄明(Lichtung)的

(8)、世界弥漫着焦躁不安的气息,因为每一个人都急于从自己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9)、如果说海德格尔《尼采》上卷的主要工作是按照哲学门类系统地清理尼采哲学,那么,下卷除了总结尼采形而上学外,更加显突了“存在历史(Seinsgeschichte)”课题,把形而上学(包括尼采形而上学)置于“存在历史”框架之内。必须指出,形而上学史只是海德格尔所谓“存在历史”的一部分,夹在“第一个开端”与“另一个开端”之间,这个“之间”就是自柏拉图到尼采的哲学史。海德格尔在本书下卷中做了大量的概念史分析工作,旨在探讨形而上学哲学的起源和终结(完成)。

(10)、回顾起来,叔本华认为,如果考虑到人类毫无道理可言的痛苦的必然性,这样的生活就不值得过。作为对叔本华的回应,尼采在其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非常稳定地提出了充满活力的观点:正如他在《悲剧的诞生》1886年的新序言中所说,“世界的存在只有在作为美学现象的情况下才有可辩护的理由,”这样一种世界“诱惑人们持续活下去。”最关键的是,尼采对美学体验的描述完全与康德的观点相反,康德觉得审美体验“与利益关系考虑无关”。尼采赞同司汤达(Stendahl)的美学体验公式,即“幸福的美妙承诺”,也就是它产生“意志(利益)的觉醒”:尼采在后来的《道德的谱系》中写道“特别的甜蜜和美学条件的完整特征的根源或许就源于“肉欲”(sensuality),虽然它现在被转化,不再作为性刺激进入意识领域了。”

(11)、受到唯物主义和叔本华的影响,尼采认为意识和理性在人类的行为、信念和价值观中发挥的作用比较小。我们的无意识和下意识本能和情感生活则更加重要得多。在《善恶的彼岸》中,尼采写到激发伟大哲学家的“不信任和嘲讽”是他们都表现出一种样子,似乎他们依靠冷冰冰的、纯粹的、神圣的冷漠辩证法的自我发展已经发现了真正的信念,其实不过是他们的猜想、突发奇想或心血来潮,或者更典型的情况是他们筛选并进行适当抽象后的某种狂热的希望--他们用事实之后的理性化过程来为其辩护。他们鼓吹这些东西,却不想被看作这样的人。

(12)、巨人的聚散:“与最敬爱的人对立了六年,这是多么艰难”

(13)、作为一名作家,莎乐美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作品,如《与上帝之争》、《露特》、《中途降落》、《生命的回顾》等。

(14)、1885 (四十一岁)撰写《善恶的彼岸》。

(15)、在疾病的新一轮爆发中,在与母亲和妹妹就莎乐美的问题争吵后,生活在近乎孤立的状态中,尼采逃到拉帕罗,在那里他只用了10天就写出了《查拉图斯特拉的祈祷》的第一部分。

(16)、1883 (三十九岁)2月,瓦格纳病逝。撰写《查拉斯围拉如是说》第一部,6月出版。7月执笔撰写第二部。

(17)、道德有两种:有独立心而勇敢者曰贵族道德;谦逊而服从者曰奴隶道德。

(18)、1880 (三十六岁)发表《漂泊者及其影子》,后来作为《人性的,太人性的》第二部下半部出版。

(19)、在极端痛苦中,一个灵魂为了承受这份痛苦,将会发出崭新的生命光辉。就是这股潜力在新生命里的发挥,使人们远离在极端痛苦时燃起的自杀念头,让他得以继续活下去。他的心境将别于健康的人,他鄙视世人所认同的价值观,从而发挥昔日所未曾有过的最高贵的爱与情操,这种心境是曾体验过地狱烈火般痛苦的人所独有的。

(20)、但是,即使尼采正确地诊断出发挥作用的心理机制,为什么同情痛苦的道德会成为承受痛苦者认识其创造潜力的障碍呢?尼采的关键思想是,在一个执着于追求幸福和消除痛苦为目标的文化中,年轻的尼采和贝多芬们将挥霍自己的潜力以追求这两个目标,而不是仅仅追求创造性的工作。毕竟,如果承受痛苦很糟糕,那么你的所有努力就是要竭力避免痛苦;如果幸福是好事,那么它就应该成为我们做一切事的目标。但是,人类的卓越不仅与追求幸福格格不入,而且也与逃避痛苦格格不入。

(1)、不要停在平原,不要登上高山,从半山上看,世界显得最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站长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

当前作者热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