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好龙讽刺了什么(47段精选句子)

时间:2023-11-16 20:05:17

摘要:叶公好龙讽刺了什么1、“妈妈,我觉得蜻蜓真是个特别有趣的昆虫,我们去公园找蜻蜓吧!”2、实际上,叶公好龙这个典故不过是孔子门生凭空杜撰的一个段子,到了西汉年间,大儒刘向将这个段子收入他主编的《新序》一书中,从此叶公好龙的故事不胫而走。3、公元前479年,楚国都城发生叛乱,整个楚国处于飘摇动乱之中,叶公闻讯后,不顾年事已高,出兵平乱,迎惠王复位,稳定了国家大局...

叶公好龙讽刺了什么

1、“妈妈,我觉得蜻蜓真是个特别有趣的昆虫,我们去公园找蜻蜓吧!”

2、实际上,叶公好龙这个典故不过是孔子门生凭空杜撰的一个段子,到了西汉年间,大儒刘向将这个段子收入他主编的《新序》一书中,从此叶公好龙的故事不胫而走。

3、公元前479年,楚国都城发生叛乱,整个楚国处于飘摇动乱之中,叶公闻讯后,不顾年事已高,出兵平乱,迎惠王复位,稳定了国家大局。叶公因有功官至令尹、司马,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但他不恋高位,执政一年后,就让贤于比他年轻的公孙宁、公孙宽。自己回到了封地安享晚年,真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叶公好龙讽刺了什么)。

4、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5、以后写作文,你们在描写一个如叶公一样的人的时候,能否记得使用“叶公好龙”这个成语呢?

6、  延伸在厅堂上。叶公看见真龙,转身丢下它就跑,丧魂失魄,脸色都变了。这个叶公不是真的喜欢龙,(只是)喜欢那表面上像龙而实质上不是龙的东西。

7、活泼开朗、自信大方,兴趣爱好:跳舞,古筝,讲故事。曾参加《第二十届深圳读书月——妙趣看童年》童话剧大赛;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主持人!

8、讲质疑精神,我真是喜欢某作业网里这个提问的学生:叶公到底犯了什么错呢?

9、叶公作为一个文武兼备的朝廷大员,在把国家大事办好的同时,居然还能不忘养生,的确是比较周全了。叶公认为自己白天周旋于各种公事,必然会导致身体上火,于是晚上回家便“饮冰”,就是喝冰水,使自己的身体冷静下来,从而达到阴阳调和。我们现在往往鼓励每个人公而忘私,鞠躬尽瘁,而叶公公而不忘私。叶公的“饮冰”行为充分体现了其作为士大夫在公事之外的对自身本真的关注,这无疑符合了庄子的道家理念。两千多年后的大学者梁启超,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冰室”,也是取叶公的做法和含义。

10、一天叶公正在午睡,突然,电闪雷鸣、风雨大作,睡梦中的叶公被惊醒,只见一条龙来到他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吓得拔腿就跑,整个人失魂落魄,别提有多惊恐狼狈了。原来叶公所好的不过是假龙罢了。

11、还有的答案上纲到言行不爱唱高调,华而不实,至于嘛,人家叶公又没用龙来撸KPI。(不过这成语是由子张和鲁哀公的故事引申来的,按那个故事走向扣个唱高调的帽子倒也没错,就是觉得拿叶公来比喻太躺枪了。)

12、历史上的叶公不是这样的人。叶公最著名的功劳是他不以怨报德,果断率兵平定了白公胜的叛乱,从而稳定了楚国政权。之后,为了楚国的长治久安,把职位让给别人,这一让贤之举,被专家们评为不迷权贵、深明大义。叶公沈诸梁,字子高,被楚昭王封为叶邑尹而始姓叶。叶公生于楚国王室之家,其曾祖父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秦国出兵击退吴军后,楚昭王把沈诸梁封到楚国北疆重镇“方城之外”的叶邑为尹。沈诸梁受到了楚国朝野及四境诸侯的敬重,时年24岁。

13、孔子曾听闻叶公的善政,特意前来拜访与其交流治国方针策略。两人还讨论了伦理道德的标准问题,对于亲人犯罪,孔子主张“为亲者隐”,叶公主张应“大义灭亲”。

14、有一个喜欢收集龙的富翁叫叶公,他总喜欢说没有人比他更喜欢龙,更了解龙。天上的龙决定去叶公家里道谢,可是看到真的龙后,叶公飞快地从窗户逃跑了。

15、叶公喜欢龙,衣带、酒器上都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而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16、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17、真龙没想到人间有一个那么喜欢自己的人,就想着自己一定要去看看他。然后真龙特意来到叶公的家里见他,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则伸到了厅堂里。叶公走出来一看,看到真龙之后转身就跑,整个人都吓得失了魂似的,脸上带着惊恐万分的表情瑟瑟发抖。

18、翻译: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的东西而不是龙。

19、一个爱读书的人,首先会改变的是他的谈吐,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什么时候不该说什么话,这些都清清楚楚。有时,一个人一开口说话,我大概就能猜到他脑子里有几本书。

20、示例:但是在会见之前,因为被不信任的搜身,引发了他的不愉快,因此在见面的时候,竟说了一些言不由衷的话。

21、Anyway,娃儿们的这种叶公好龙式的爱真的好可爱啊哈哈哈哈哈哈哈

22、经考古发掘证实,他主持叶政期间,采取养兵息民、发展农业、增强国力的策略,组织民众修筑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水利工程,使当地数十万亩农田得以灌溉,这比著名的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早200多年,比郑国渠早300多年。至今,叶公修筑的东陂、西陂遗址保存尚好,是叶公治水的历史见证。

23、毫无疑问,这是个讽刺性的寓言。我在辞典上、书上、网上查了对这个故事的解读,总结起来,大致有三种意见,都是批判叶公的:

24、叶公1子高2好龙,钩3以写4龙,凿5以写龙,屋室雕文6以写龙。于是天龙闻7而下之窥9头于牖施尾11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15叶公非好16龙也,好夫17似龙而非龙者也。(1)

25、在刘向眼里,叶公也是个坏典型。刘向为什么要写《新序》?用《汉书·楚元王传》中的话说,刘向感到社会风气不好,奢侈淫靡盛行,越规逾礼猖獗,于是从以前的各种文献中,辑录了一些正面或反面典型的故事,上奏给皇上,目的是起到劝谏警示作用。

26、我一贯反对对古籍的断章取义。把叶公好龙的故事,放在鲁哀公“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的语境中,它就是一个类比,讽刺鲁哀公之类的人表里相违、言行不一。这没有什么问题,逻辑上也是自洽的。但是,当我们把它独立出来的时候,就变成了讽刺叶公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故事,充满了逻辑缪误。不同的语境中,同一段文字,会呈现不同的意义,这是个常识。要命的是,我们不但把叶公好龙从讽刺鲁哀公的语境中独立出来,而且还写进小学课本里,作为对孩子思维训练和思想教育的材料。

27、出自: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岂知他有两面三刀。”

28、经考古发掘证实,他主持叶政期间,采取养兵息民、发展农业、增强国力的策略,组织民众修筑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水利工程,使当地数十万亩农田得以灌溉,这比著名的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早200多年,比郑国渠早300多年。至今,叶公修筑的东陂、西陂遗址保存尚好,是叶公治水的历史见证。

29、  (注释:)①牖(yòu):窗户。②施(yí):延伸。③还(xuán):掉转。

30、示例: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民众起来了又害怕得要死,这和叶公好龙有什么两样!”

31、大头爸爸想要告诉孩子的话:小朋友们,“叶公好龙”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表面上爱好某种事物,其实并不是真正爱好。有时也用来讽刺那些表里不言行不一的人。

32、出自:春秋《左传·隐公三年》杨伯峻注:“人言为信,中同衷。”

33、率民众修筑的东、西二陂,可灌溉农田数十万亩,这项水利工程比都江堰早200多年,比郑国渠早3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之当地百姓世代感念其恩泽。

34、总之,叶公好龙是个贬义词,叶公是个坏典型,这个寓言讽刺了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人。

35、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36、这就是世人所理解的“叶公好龙”寓言,用来讽刺人的表里不一。这个寓言出自西汉刘向的《新序.杂事》,而刘向是以编写荒诞不经的传说而著称的儒家学者。

37、传说在古时候,有位名叫叶公的人,他经常跟别人说自己喜欢龙,“龙长得那么强壮,还能在天上飞,多威风啊。”

38、  叶公“弃而还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叶公好龙”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讽刺什么?(2分)

39、录制故事的时候,调整好状态,尽量不要重复吞吐,如果录得不好可以重新录制一遍,争取以最好的状态。

40、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41、春秋时,楚国人沈诸梁,在叶地当县令,自称“叶公”。这位叶公爱龙成癖,家里用的东西上画着龙,屋子里外也都刻着龙,连身上佩带的钩剑等武器上都有龙纹,叶公爱好龙的名声就这样传扬四方。

42、叶公喜欢龙的事情,被天上真正的龙知道了。真龙心里很高兴,心想:“有个如此喜欢我的人,我一定要去见见他!”真龙专程拜访他后,发生什么了呢……

43、历史上,真实的叶公确有其人,本是楚国王室贵族,其曾祖父是那位问鼎中原的霸主楚庄王。叶公乃沈尹氏,名诸梁,字子高。约生于公元前528年,死于公元前470年,跟孔子是同一个时期的人。

44、小学时期是不是培养逻辑思维的最好时期,我没有研究过,不好下结论。但我特别反感中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用充满了逻辑的错误的课文。这些课文不但无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反而有可能损害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我们前面讲过的“塞翁失马”“杞人忧天”“画蛇添足”之类。这里要说的“叶公好龙”也是一例。

45、孔子周游列国,当来到楚国时,叶公热情地接待了孔子,子张也在其列。

46、比较有意思的是文中的评价:“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我们往往被这句评价牵着鼻子走,而忽略了这个结论性的评价本身是站不住脚的。很明显,“是叶公非好龙也”中的“好龙”,和前面“叶公子高好龙”中的“好龙”,不是同一个概念,因为两者的内涵和外延是不一样的。“叶公子高好龙”的“好龙”,是指审美意义上的“好龙”;“是叶公非好龙也”中的“好龙”,是生活意义上的“好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站长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

当前作者热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