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真正由来(82句合集)

时间:2024-04-13 09:22:19

摘要:春节的真正由来1、饺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

春节的真正由来

1、饺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2、所以,只有大家都好了,世界才会好;反过来,如果我们做好了自己,世界也会因我们而更好!从这里开始,就逐渐衍生出了中国文化的根本:“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

3、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4、正是由于我们对春节的重视,所以每年为了过春节,中国人就会上演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据统计,每年春运期间,咱们中国有40亿人次参与春运,这相当于三个印度或者十二个美国的总人口来了一次大迁徙!所以,不可谓不壮观!

5、“腊月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6、地址:潼川镇学街148号(潼川四小对面)梓州智谷一楼

7、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8、“腊月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9、第三种说法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

10、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11、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1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春节文化作为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的形成蕴含了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重视信仰与祭祀活动,精神信仰是传统节日的核心。

13、这一点在新冠疫情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因为中国人强大的集体意识,所以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才能在一瞬间被按下了“暂停键”,所有老百姓都配合国家抗疫,宅在家里不出来。但同样的要求在国外就推行不了,很多欧美国家随着疫情的严重,也在2020年末开始实行居家限流等措施,但最听话的也只是华裔。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整体意识一直是超越个体需求的。

14、农历正月初六又称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是汉族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在中国各地还有自己的送穷办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于送走穷鬼。反映了汉族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15、团圆饭除夕之夜的年夜饭是春节活动中最重要的一项,是中国人全年吃的最长的一顿饭,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家庭宴会.除...

16、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17、什么意思呢?“无为”是指心态和格局;“无不为”是指手段和效果。简单来说,“无为而无不为”就是指用放下得失、超越生死的格局,加上牺牲自己、成就他人的境界来考虑问题、思索对策;再用无论别人如何,都永远努力做好自己,逼出自己最大潜力的方法,去实现目标、达到最佳效果。

18、这一点,外国人对我们的研究,有时比我们自己还清晰。

19、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20、由于对自然大道“广大之爱”的深刻领悟,所以,中国人自古就具有非常强的群体意识,不但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也重视人与社会的和谐,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谐”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根!

21、他说:“在我们西方的神话里,火是上帝赐予的;在希腊神话里,火是普罗米修斯偷来的;而在中国的神话里,火是他们通过坚韧不拔地尝试,最后用钻木取火的方法摩擦出来的——这就是区别,他们用钻木取火这样的故事告诫后代,要与外界作斗争、要永不放弃、做好自己!”

22、春节也不例外,也被附会了“避年恶兽”等故事传说作为其起源.因此春节的来历还有一种传说--年兽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

23、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24、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25、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26、就这样,万年在日月阁中,仔细观察草木麦菽的荣枯,精心推算,把岁末尾时积日成月润了进去。那年五月,祖乙到天坛行祭,祭罢天神,又登上日月阁,把祭神的五月鲜桃赐给万年。万年献上太阴历,祖乙望着日夜操劳的万年,眉也白了,须也白了,深受感动,就把太阴历定名为万年历,还封万年为日月寿星。因此,后来人们也把春节称做年,每每过年之时屋里挂上寿星图,象征新岁添寿,也是对功高德重的万年寄以怀念之情。春节的由来和来历篇2在陕西关中一带民间,流传着有关春节的神奇传说。

27、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由十个小伙子或十个小姑娘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28、我国古代有一种叫做“年”的奇怪的野兽,其生性异常凶残,每年冬春之交,常常出来伤害人畜和毁坏田园,闹得人心惶惶,人人惧怕。

29、所谓天有好生之德,这倒不是因为大道有个人偏好,只是因为善良的人总是按照天道规律来做人做事,所以同频才能共振,这些善良者就自然而然得到了宇宙规律的加持。但在不明所以的人眼中看来,还以为是天道喜欢善良的人呢。

30、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31、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32、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33、《黄帝内经》中说:“同气相求,同类相应。顺则为利,逆则为害。”

34、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把农历收成好叫做“年成好”,把正月一日作为“年日”,每逢这一天,到处锣鼓喧天,喜气洋洋,以后,人们就把这一天看做一岁之首,一年开始,成为中华民族及至世界华人的一个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35、“夕”来临后,“年”甩着鞭子,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夕”惶恐而逃。之后,“年”将他的外套,挂在了门口,等到“夕”再次到来时,以为门口是一个比它自己还可怕的怪物,于是吓得掉头逃跑。

36、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

37、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38、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39、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40、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41、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渐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42、人们为什么特别喜欢在春节时舞狮呢?相传明代初年,广东佛山出现一头怪兽,每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庄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后来,有人建议用狮舞来吓唬怪兽,果然奏效,那怪兽逃之夭夭。当地百姓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所以每逢春节便敲锣打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消灾除害,预报吉祥之意。

43、反过来,如果你不想为别人、为集体、为环境做任何事情,你就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你不去利益环境,环境慢慢也不需要你了。最后,当连接彻底断裂,那个时候,也就意味着你生命的能量补给中断了,你的生命就开始萎缩——你的能力、你的运气、你的成就、你的健康、甚至你的寿命都在萎缩;如果你不能马上恢复与环境的连接,那当你剩余的生命能量消耗殆尽时,就是你从宇宙这张大网中脱落之际。也就是说,到那时,你的生命将因为没有存在的意义而消失了……

44、只要家国天下和谐,“我”自然也能安康。所以,中国人自古就讲究心和体康健、家和万事兴、气和财源广。对“和谐”二字的重视,反映在神州大地的每个角落,也反映在春节的诸多习俗中。

45、《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46、追溯春节的来历,比较科学的说法是岁时节日的出现.中国人用农...春节习俗背后的故事(我是主持人鲁豫……)春节对于中华民族的...

47、因为几千年来,春节从来不仅仅只是一个节日,而是每个中国人心中那份“阖家团圆”和“去旧迎新”的情怀。所以,春节自古就有“百节之首”的称号。唐代的著名诗人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华夏子孙的情怀,尤其到了春节这个特定的日子里,这种情绪尤为浓烈!所以,春节就要来了,中国人都会不远千里从外地赶回家乡,就为了与父母妻儿一起吃上一口大年三十的团圆饭。

48、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49、这两段话若翻译成现在的语言,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每个生命体都是宇宙这张大网中的一个结点,必须不断与周围进行能量交换,才能在这张大网中获得更紧密的关系连接,获取更充裕的能量补给。

50、当隔着数千载的时光,我们在这里、通过习俗和传说来阅读祖先的来信时,您不妨说一声:“我懂!”

51、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在腊八节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有一段民谣:“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

52、从此以后,人们都在春节的时候,放爆竹,贴春联,再也没有年伤人的事情,大家都快快乐乐的生活着。

53、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54、  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55、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56、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王安石的《元日》诗:

57、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8、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他知道自己已经测出了日月规律,推算出了准确的晨夕时间,历法也已经创建成功,就做了一首诗:“日出日落三百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祖乙听说后,就亲自来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上的月亮对祖乙说:“国君,现在正是第十二个月满,请您给今日定个节吧!”祖乙说:“旧岁已完,新春复始,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59、《除夜》(唐)来鹄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60、就这样过去了好多年,都没再出过什么事情,慢慢的人们对“年”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的三十晚上,凶残的年兽突然窜到一个村子里。那一村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着红布帘、穿了红衣裳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小孩子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玩耍,当时火光通红,竹子受热后发出了噼啪地爆响。年兽一转到此处,就看见火光、又听见炸裂声,于是吓得掉头逃窜,因此这些人才幸免于难。

61、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62、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63、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64、樊登读书会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学习型机构,是倡导"全民阅读"的先行者。《樊登读书会》通过APP,以视频、音频、图文等形式为受众提供40-50分钟的书籍精华解读,帮助没有时间的人进行有效阅读,从而提高阅读效率。目前已拥有超过690万的会员,成为了全国最大的阅读社群。

65、过年的“年”字,就是年景好、五谷丰登的意思。

66、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67、如果从历史中看,数千年以前,那些与古老中国同期诞生的古罗马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到今天为止,已经全部淹没在历史中;只剩下“中国”这两个字前面没有加上“古”字……

68、所以,为了迎接在外的游子、拜年的亲朋;也为了让上一年有个圆满的结尾,新一年有个吉祥的开始,一进入农历腊月,中国人就开始进入“忙年”的过程了。

69、 OriginofSPringFestival

70、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71、新春特辑|春节的习俗和由来,这些你都知道吗?

72、明代时,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见,做法也与今天无异。清代康熙年间朝野盛行“八宝元宵”、马思远元宵。民国初年还有袁世凯因元宵与“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元宵用面除江米面外,还有粘高梁面、黄米面等。馅则有桂花白糖、山渣白糖、什锦、豆沙、枣泥等。形制上,或大若核桃,也有小如黄豆的“百子汤元”,还有实心圆子和薄皮的“碌皮汤园”。

73、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

74、我们把话题回到“春节的起源”上——其实,这个起源中蕴含着深邃的中国文化内涵;而春节期间的各种以除旧迎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的活动中,又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75、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76、山东:腊八粥,熬几天,哩哩啦啦糖锅粘,扫房日,推煤鼠(应该是糜黍,见北京篇“推糜黍”),去买肉,宰公鸡,白面发,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姐姐拉着弟弟扭一扭

77、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78、春节看花市林伯渠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79、到了现代,即便人们的活动半径越来越大、血缘和地缘的羁绊越来越小,但每到一年一度的春节假期,中国人还是会克服万难赶回家人身边。

80、关于舞龙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龙王腰痛难忍,龙宫中的所有药物都吃了,仍不见效。只好变成老头来到人间求医。大夫摸脉后甚觉奇异,问道:「你不是人吧!」龙王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于是大夫让他变回原形,从腰间的鳞甲中捉出一条蜈蚣。经过拨毒、敷药,龙王完全康复了。为了答谢治疗之恩,龙王向大夫说:「只要照我的样子扎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件事传出后,人们便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乾旱便舞龙祈雨,并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

81、传说,玉皇大帝为了治理人间,就派天宫的弥勒佛下凡。这事被如来佛知道了,心想,我算佛主哩,为啥不让我去呢?于是,就找玉皇大帝论理,玉帝听了,无言可对,只好说:“商量商量再说吧。”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个解围的方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站长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

当前作者热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