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简介荀子生平事迹(精选88个好句)

时间:2024-03-31 12:16:10

摘要:荀子简介荀子生平事迹1、    薛奎在朝廷,遇事敢言,谋议无所避忌。他对皇帝过错,敢于直言劝谏。薛奎爱惜人才,他所举荐的后辈,后来都精明能干,大有作为。(荀子简介荀子生平事迹)。2、孟子认为,读书明理的人,虽然生活不安定,但也不至于丧失良心。据说孟子曾拜子思(孔子之孙)的学生为师,接受儒家教育,后来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所提创的都是基于,仁政,的王...

荀子简介荀子生平事迹

1、    薛奎在朝廷,遇事敢言,谋议无所避忌。他对皇帝过错,敢于直言劝谏。薛奎爱惜人才,他所举荐的后辈,后来都精明能干,大有作为。(荀子简介荀子生平事迹)。

2、孟子认为,读书明理的人,虽然生活不安定,但也不至于丧失良心。据说孟子曾拜子思(孔子之孙)的学生为师,接受儒家教育,后来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所提创的都是基于,仁政,的王道政治,在和其它学派的思想议论中,强调儒家的学派。

3、针,生于山中,处于室堂。夫始生巨,而成功者小,长其尾而锐其剽,头铦达而尾掉缭。无知无巧,善治衣裳。不盗不窃,穿洞而行。一往一来,结尾以为事。尾生而事起,尾收而事已。既以缝表。又以连里。既能合纵,又善连横。无羽无翼,反复甚急。日夜合离,以成文章。下覆百姓,上饰帝王。功业甚博,不显贤良。簪以为父,管以为母。用时则出,不用则藏。

4、前336年---前238年《荀况行年新考》梁涛

5、荀子的晚年,是在政治逆境中度过的。他身具治世之才,但一直不受重用。当时,跟随荀子学习的弟子中,有很多出类拔萃的人。其中,李斯和韩非就是荀子引以为豪的两位门徒。他们在跟随荀子长期的学习中,通晓天下大势,深知治国方略。李斯以其卓越的才能,受到秦王嬴政的重用,获取了尊贵的地位,为秦国统一天下做出了重大贡献。韩非出身于韩国的贵族,他在跟随荀子学习中,着重接受了荀子的重法思想,并提出了“法、术、势”三者合一的统治方法,成为先秦时代法家学派集大成的著名代表人物。

6、荀子是战国时期杰出的进步思想家,这突出地表现在他对宇宙自然所持的观点方面。先秦时期的哲学领域,儒家将“天”视作有意志、有精神的宇宙万物的主宰者,而人的命运由上天决定。孔子和孟子所持的观点相同,都赞同“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荀子在对这种“天人合一”的唯心主义“天命论”进行尖锐批判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天道自然的宇宙观,但同时摒弃了老、庄消极无为的思想,大胆地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天论》)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7、 摘 要:钱穆对荀子的研究主要可归纳为三方面内容。第一方面是对荀子生平事迹的考证,修正并补充了史料记载的不足与缺失;第二方面是对《荀子》篇节的考订,对个别篇节的重新组合,使之更接近《荀子》书的原貌;第三方面是对荀子与先秦学术的思考,在对荀子与诸子的比较中评析荀子的学说,归纳其在先秦学术发展中的作用。其中第三部分所依据史料为钱穆佚文,不见于其文集,而又颇具价值,故分析之以窥钱穆荀子研究全貌。(荀子简介荀子生平事迹)。

8、对于不甚引人注目的晋地在两汉时期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高专诚也进行具有创见性的深入研究。秦汉三国时期,晋地思想文化发展多姿多彩,以往的研究往往对此不加重视。高专诚从这一重要历史时期晋地文化发展的实际入手,总结了这一时期晋地历史文化的特征,突出了这一时期晋地重要历史人物的贡献,有力推动了晋地地域文化的研究。在具体研究中,他从文化现象入手,力图找寻能够反映这一时期历史文化特点的人物及其思想和政治表现。这些人物中,既有晋地人氏,也有非晋地人氏;既有政治人物,也有军事人物、思想文化人物;既注重人物的现实政治成就,也注意其他思想和文化成就。在对上述方面的综合分析和思考中,得出了对于这一时期晋地思想文化特色的思考和初步结论。

9、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荀子不可能是在公元前238年去世的,有司马迁的“著书万言而卒,因葬兰陵”这句话,他至少又活了数年。

10、穆志峰督学就下一步如何将荀子教育思想和方法运用到工作和学习中讲了具体意见和要求!

11、    新绛是我的家乡,是我生养于茲、成长于兹的故土,是倾注着我无尽的记忆和亲情的欢乐之园。我为家乡有着深厚博大的文化底蕴、珍贵奇异的文物古迹、各展风采的历史名人而感到自豪,感到欢欣无比。

12、孟子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他是孔子的孙子思的再传弟子。

13、    孟珙(公元1195年—公元1246年),南宋名将,民族英雄。随州枣阳人,原籍绛州(山西新绛县)。字璞玉,号无庵居士。出身将门。先祖在北宋灭亡后,从绛州投奔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岳家军”,随军南移,定居随州枣阳。

14、荀子认为:礼是社会上自然形成的公共法则,每个人都得遵守,不能选择,不许怀疑。在他担任兰陵令时,李斯、韩非都曾拜在门下,以后这两个学生把荀子学说发扬光大,成为法家思想。

15、孔子,名丘,字仲尼。据史记所说,他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他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圣人」。

16、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

17、    在政治上,羊舌肸主张各诸侯国和平相处,反对争斗战乱,他提倡尊贤使能,重其才而不重其貌;他能预料时事,有政治远见,有敏锐的政治观察力;他对社会“礼治”败坏深感痛惜,主张教化为主,刑法为辅;他为人正直,不徇私情,不袒护因贪受惩的弟弟。在哲学上,羊舌肸主张退让、务德,反对急先、聚敛,认为柔能克刚,与道学鼻祖老子的思想观点多有相通之处。

18、春申君赶走了荀子又后悔,派人到赵国三请四请荀子,并且再三赔不是,最后拗不过春申君的好意,荀子又回到楚国当兰陵令。后来春申君死了,荀子也九十八岁了,就辞了官,写了三十二篇文章,这就是传留后世的儒家名著———《荀子》。

19、摘要:自秦汉以还,显赫一时的墨学几成绝响。至清代乾嘉时期,学者在明人刊刻的基础上,对《墨子》一书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校勘与训释。至此,《墨子》始成可读可解之书,墨学也渐趋复兴之势。在诸多学者中,高邮王氏的校勘、训释可谓卓越。这不仅由于其校诂之深入、方法之丰富,更因其承前启后之功。论文即以《读墨子杂志》、《广雅疏证》、《墨子间诂》以及上海图书馆所藏佚名录王念孙批校本《墨子》等相关资料为参照对象,从校理时间、内容方法及得失影响进行论述,以期能相对客观而全面地了解王氏父子的《墨子》校释情况。

20、孙武齐国人,字长卿,春秋时兵法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经伍子胥的推荐,被任命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

21、荀子任县令的时间里,文献几乎没有记载,只是在上任不久,受人谗言,春申君曾免去其县令。刘向在《叙录》中说:

22、兰陵文化之形成得力于荀子,无荀子,就没有兰陵文化在汉初至魏晋南北朝的繁荣,甚至可说没有兰陵文化这一概念。

23、    杂剧《灰阑记》,描写包公断案的故事,文学戏剧性很强。富翁马均卿,娶妾张海棠,生有一子。马妻与奸夫合谋,毒死马均卿,反诬海棠是凶手,并想夺取其幼子为己子。张海棠被地方衙门判为死罪,含冤上诉。包公接案后仔细分析,知有冤弊,就亲审此案。他让海棠幼儿立于堂上,让属下用石灰绕着幼儿画一圆圈,然后命令马妻和海棠对拽幼儿,说两人谁能拽出孩子,谁就是孩子亲生之母。海棠恐伤幼儿,不忍使劲拽;那马妻悍然不顾,强行把幼儿拉出圈外。包公察言观色,细心观看,由此断定幼儿是海棠亲生,为她昭雪了冤屈,并严惩了马妻和奸夫。

24、兰陵人是荀子思想的传播者,也是儒家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在兰陵坊间,至今流传荀子的歌谣。兰陵民俗专家王善富先生搜集整理的《兰陵歌谣》(6)就有荀子的足迹。

25、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后经浮山县学者贾存仁(一说贾有仁)修改审定,才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全文一千多字,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语句及朱子注解,结合实际,扩充编写而成,以浅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详细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弟子规》,是一册通俗教育的国学儿童读本和童蒙读物,在清代后期广为流传,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着同等的影响。

26、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经典叙录毛诗》:徐整云:子夏授高行子,高行子授薛仓子,薛仓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间人大毛公,毛公为诗故训传于家,以授赵人小毛公。一云:子夏传曾申,申传魏人李克,克传鲁人孟仲子,孟仲子传根牟子,根牟子传赵人孙卿子,孙卿子传鲁人大毛公。由是言之,《毛诗》,荀卿子之传也。《汉书·楚元王交传》: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同受诗于浮丘伯。伯者,孙卿门人也。《盐铁论》云:包丘子与李斯俱事荀卿。刘向叙云:浮丘伯受业为名儒。《汉书·儒林传》:申公,鲁人也,少与楚元王交俱事齐人浮丘伯,受诗。又云:申公卒以诗、春秋授,而瑕丘江公尽能传之。由是言之,鲁诗,荀卿子之传也。韩诗之存者,外传而已,其引荀卿子以说诗者四十有四。由是言之,韩诗,荀卿子之别子也。《经典叙录》云:左丘明作传以授曾申,申传卫人吴起,起传其子期,期传楚人铎椒,椒传赵人虞卿,卿传同郡荀卿,名况,况传武威张苍,苍传洛阳贾谊。由是言之,左氏春秋,荀卿之传也。《儒林传》云:瑕丘江公受谷梁春秋及诗于鲁申公,传子,至孙为博士。由是言之,谷梁春秋,荀卿子之传也。荀卿所学,本长于礼。《儒林传》云:东海兰陵孟卿善为礼、春秋,授后苍、疏广。刘向叙云:兰陵多善为学,盖以荀卿也。长老至今称之曰:兰陵人喜字为卿,盖以法荀卿。又二戴礼并传自孟卿,《大戴礼·曾子立事》篇载《修身》《大略》二篇文,《小戴》《乐记》《三年问》《乡饮酒义》篇载《礼论》、《乐论》篇文。由是言之,曲台之礼,荀卿之支与余裔也。盖自七十子之徒既殁,汉诸儒未兴,中更战国、暴秦之乱,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卿也。周公作之,孔子述之,荀卿子传之,其揆一也。……刘向又称荀卿善为《易》,其义亦见《非相》、《大略》二篇。盖荀卿于诸经无不通,而古籍阙亡,其授受不可尽知矣。

27、公元前255年,楚考烈王8年,荀子七十八岁,任兰陵令。

28、“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学习中听说比不听好,见到比听说好。听道、看到都强调感官参与的重要性,体现了直观性教学原。

29、这样看来,放纵人的本性,依顺人的情欲,就一定会出现争抢掠夺,一定会和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合流,而最终趋向于暴乱。所以一定要有了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人们才会从推辞谦让出发,遵守礼法,而最终趋向于安定太平。

30、     《史记·李斯列传》有这样一段记载:

31、    荀子也是文学家。在中国文学史上,荀子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32、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善端,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恶端,但有智性。

33、荀子思想本身具有以儒家为主,兼融并包、汇通百家的特点。他出生赵国,深受三晋文化的影响,年五十(一说年十五之误),来到齐国。他到齐国时,齐国盛极一时,可以与秦并称东西二帝,尤为可贵的是齐国是个文化开放、兼融并包的泱泱大国。稷下学宫是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是战国时代先进文化的代表。儒、墨、道、法、兵、阴阳、名家、纵横家等百家学说在这里交汇、融合,通过这种融合甚至产生齐法道、齐道家等等具有兼融性的新学派。荀子在齐国生活过多年,他的思想就是在齐国这个文化氛围中孕育成的。就兼融并包、汇交百家而言,荀子的思想与兰陵文化高度一致,而荀子的到来更加强化了兰陵文化的这一特点。

34、    近年来,我国兴起了《弟子规》学习热,新绛县还建立了“绛州《弟子规》文化研究院”。国内学术界,对《弟子规》作者李毓秀生平与思想的考证和探讨,也十分活跃。尽管《弟子规》一书,内容存在着一些封建礼教的陈旧糟粕,但仍不失为一册包含精华、有着积极意义的少儿成长教育读本。

35、      对此,廖名春先生有着同样的推断。他在《荀子新探》中说:“我们假设荀子在春申君死后又活了两年,即公元前236年才辞世,那么,在这两年里,他既见到了李斯相秦,也在兰陵写下了《成相》等著作。”荀子被废两年后去世的推断,是符合客观事实的。

36、公元前259年,荀子七十四岁,赵孝成王议兵。

37、   李毓秀(公元1647年—公元1729年),字子潜,号采山西绛州(今新绛县)人。清初学者、教育家,《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是满族正白旗人,祖籍辽宁铁岭,先祖在元末从关东长途迁徙到山东,在潍县(即今潍坊市寒亭区)定居,李毓秀即出生在潍县李家营村。

38、高专诚也很关注汉学研究中的孔子研究和儒学研究成果,他对三部有影响力的汉学著作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对于国内孔子研究、先秦和汉代儒学研究、当代新儒家研究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孔子与中国之道》的多次再版与重印,对于国内学界的孔子研究,有颇多促进。这本书是美国学者顾立雅所著汉学名著,高专诚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将其翻译出版。更重要的是,作为译者,他以增加大量注释的方式,把自己对孔子和孔子弟子的研究所得,悉数反映在译本中,并在许多问题上,对原书作者的观点提出商榷意见,明显增加了译本的学术厚度。所译《荀悦与中古儒学》是美国著名学者陈启云的重要代表作,书中对两汉三国魏晋时期的儒学研究,尤其是对东汉、三国之际重要学者荀悦思想发展历程的研究,不仅填补了这一时期儒学研究的空白,也是这一时期思想史研究的重要著作。所译《新加坡的挑战——儒家伦理与精神》是当代著名新儒学大家杜维明的重要著作,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新儒家在大陆的发生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39、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他的先祖是春秋时期的古荀(郇)国人。古荀国,在今汾河下游新绛县一带,都城荀城(即今席村),后为晋所灭。因此,新绛县是荀子故里。关于荀子的出生地,有几种说法,一说就在新绛故里,一说在河北邯郸(赵国都城)。荀子是我国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学术集大成者。

40、近年来,高专诚重点研究孔子儒学对于战国时期三晋地区的影响,出版了《孔子与山西》等研究成果。在这方面的研究中,他尤其重视孔子弟子子夏在三晋儒学和晋法家发展中的思想影响和历史地位。他认为,子夏在孔子去世后回返晋地,讲学西河,专心于教育和学术,是三晋儒学的创立者。子夏弟子满天下,主要是政治人物,他注重发展经济、倡导法制建设,发出了三晋法家思想的先声。子夏思想在晋地影响广泛,使得百年之后的荀子依然深有感受、热切遵从。先秦晋法家的理论基础由子夏提出,晋法家的政治实践则由子夏弟子李悝率先落实。荀子思想对子夏思想有明显的传承关系,荀子思想主张儒、法兼容,有力推动了晋法家的发展,并由荀子弟子韩非子推至高峰。

41、    荀子学生中,最著名的有韩非、李斯、蒙恬、张苍等人,或为学者,或为将相,皆有建树,留名后世。

42、商鞅(公元前390年至公元前338年),姓公孙,名鞅,秦孝公时封于商邑,故名商鞅,号为商君。商鞅为卫国庶出公子,故亦称为卫鞅。商鞅先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知道商鞅有才能而未得重用,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商鞅未被惠王纳用,待公叔痤去世后,闻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于是商鞅西入秦。

43、齐威宣之时,孙卿有秀才,年十五始来游学。(12)

44、     这无疑又是一条重要信息。从上述叙述看,荀子对李斯效力秦国是有顾虑的,因为荀子了解自己的学生,他更了解秦国的国政。他曾说:“秦人,其生民也陿阸,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势,隐之一陿,忸之以庆赏,鳅之以刑罚,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由也。”(3)由于秦国的政治环境十分恶劣,与儒家的仁爱思想格格不入,在听说李斯效秦之后,荀子谓之不食,惴惴不安。很可能,荀子因此忧郁而终。

45、前334年—-前213年《荀子简释》梁启雄

46、知识的理论,"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人所赖以认知的功能,一部分是"天官",如耳目,另一部分是心,即头脑。

47、    上面记述介绍了十位名载史册、后世流芳的新绛历史名人的生平和事迹。时间跨度从东周王朝的春秋战国时期,到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清时期,彰显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新绛的历史悠久和贤俊辈出。这些古绛名人,有知识渊博的学者、教育家,有才情横溢的诗人、画家,有清廉忠勇的文臣武将,他们以自己的学识、美德、胆略和业绩,为名城新绛赢得了崇高的荣誉,增添了炫目的光彩。

48、没有羽毛,也没有翅膀,反复来回很匆忙。它日夜使分离的相合,从而制成花纹。下能够遮盖百性,上能够装饰帝王。功劳业绩非常大,却不炫耀自己贤良。把簪子当父亲,把管子当母亲。用它时,它就出现;不用它时,它就隐藏。

49、没想到运气坏得很,春申君有位门客进谗言,春申君考虑之下,终于辞退荀子。他经过秦国,拜见了秦昭王。此时秦昭王正和范雎设计“远交近攻”的阴谋攻伐天下,对荀子讲的大道理提不起一点兴趣,荀子只好回到赵国。

50、荀子,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人,生于周郝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卒于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关于荀子的记载很少,而且颇有出入。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以后最大的儒学的。他的思想记载于《荀子》一书中,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荀子曾经游历燕、齐、楚、秦赵多国,后家居兰陵至死。

51、人性应当受到教养,没有教养就不可能成善。先天和后天同等重要。

52、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擅让。”是不然。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夫有谁与让矣!道德纯备,智惠甚明,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天下无隐士,无遗善,同焉者是也,异者焉非也,夫有恶擅天下矣?

53、    羊舌肸做使臣有胆气,有见识。一次,他出使楚国,中途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前来慰劳,对他说:“楚王十分骄纵,你可要警惕小心啊!”羊舌肸说:“楚王骄纵太过分,只能给自身招来灾殃,哪能波及到别人。只要我行礼仪,守信用,楚王虽然骄纵,又能把我怎么样!”到了楚国,楚王果然想羞辱羊舌肸,但被楚臣劝谏而止。楚王又想用羊舌肸不知道的事物为难他,但羊舌肸机智应对,让楚王的目的没有达到。楚王无奈,只好对羊舌肸厚礼相待。后来,楚国发生政变内乱,这位骄纵的楚王,在内乱中被人杀死了,验证了羊舌肸的预言。

54、听政之大分: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10)

55、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晚年蛰居兰陵县著书立说,收徒授业,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

56、荀子的思想因其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了各家思想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人性论、天人论、社会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各方面都在儒家学派中独树一帜、别具特色。其思想主张导致为:

57、齐湣王末年,稷下学宫开始衰落。学者们纷纷离去,荀子这时也离开齐国来到楚国。到齐襄王时,稷下又再度兴盛,荀子等一批学者又返回稷下,成为了齐国最有名望的学者。荀子也曾经向秦昭王和赵孝成王推荐他的政治主张,但都没有被采纳。

58、之所以说人之性“恶”,是因为饥欲饱、寒欲暖、耳好声、目好色等都是人生儿具有的天然之性,但是如果不对这种天然之性加以人为的节制和引导,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发生争夺、暴乱和相互残害。所以说要想达到儒家追求的至善,就要人为地用礼义法度来制约人之恶性。

59、公元前238年,荀子九十五岁,春申君亡,荀卿废。

60、      考察古人的生平事迹,首先从其卒年着手,这似乎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因为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空白。

61、    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声势宏大的治水工程开工。梁轨率领民众勘查测量,凿山掘土,艰苦施工,总共深挖修建水渠十二条,各条水渠,都连通着汾河,旱时灌田,涝时排洪。鼓堆泉水,顺着新开的水渠,汩汩流进一块块干渴的农田。这个治水工程,让各条水渠附近的几十个村庄的五百余顷农田,都能得到鼓堆泉水的浇灌,农田庄稼的丰收,有了充足的保障。

62、    荀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荀子借鉴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成分,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成为儒家思想集大成者。今天,当我们捧读博大精深的《荀子》一书时,除了怀有一腔敬畏之心,同时对其生平履历,也多了一份 疑惑和好奇。

63、所谓贤能不待次而举,或许就是说,由于年轻,资历不够,对禅让所引起的政治危机的看法和建议,没有受到燕王的重视和采纳。因此他说,以善治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

64、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

65、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意思是: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听任本能发展而不加节制,必将产生暴力,所以人性恶。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既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造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体现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外铄论代表人。

66、(作者简介:王善鹏,山东兰陵人,东方荀子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枣庄市市中区作协副主席。)

67、高专诚在扎实研究《论语》《孟子》等早期儒家经典基础上,以孔子在《论语》中的生平自述作为了解和把握孔子人生旅程和思想历程的叙述依据,展示了孔子一生的主要追求和成就,并努力将孔子与孔子弟子融为一体,强调孔门在儒学史上的地位,以期全面展示早期儒学的面貌。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反映在《先师孔子》中。在孔子和孟子研究方面,他通过出版《凡人孔子》和《大丈夫孟子》等书,展示孔子和孟子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尝试把更全面更真实的孔子和孟子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在荀子研究方面,近期出版的《荀子传》展现了他对荀子生平和思想的全面研究。这本书以全新的架构反映荀子的一生和思想成果,努力将其生平事迹和思想贡献相联系,分四个时期研究荀子思想。书中认为,荀子思想主要有三大成就,一是融会儒、法的思想,二是系统发展传统儒学的努力,三是对于三晋文化的贡献。

68、    薛奎审理案件,重视现场勘验,重视调查私访。他屡破奇案疑案,解救蒙冤之人,被乡民颂称为“河东龙图”。薛奎曾接手一个“谋杀亲夫”复审案,他通过深入寻访调查,查明了案件真相:年过六旬的周财主,有妻室有小妾,又要霸占年轻貌美的贫苦民女张小翠。小翠不从,周财主就以欠租为由,把张父抓进班房相逼迫。小翠为救父亲,百般无奈,假装答应,进了周家。晚上,周财主欲强占小翠,小翠手握剪刀护身,误伤周财主手指。周财主遂诬告小翠要“谋杀亲夫”,将她抓入大牢……真相大白后,薛奎纠正了张小翠被错判死刑一案,把她释放抚慰;将恃财仗势、欺压良民的周财主责打五十大板,并让他写下张家所欠地租全免的字据。

69、高专诚,男,1963年4月生于山西省大同市,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历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和社会学研究所所长,2019年受聘二级研究员。

70、人或谓春申君曰:“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孙卿贤者也,今与之百里地,楚其危乎?”春申君谢之。孙卿去之赵,后客或谓春申君曰:“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故贤者所在,君尊国安。今孙卿天下贤人,所去之国,其不安乎?”春申君使人聘孙卿。孙卿遗春申君书。刺楚国,因为歌赋以遗春申君,春申君恨,复固谢孙卿,孙卿乃行,复为兰陵令。

71、兰陵的孙姓,他们也是荀子的后代。笔者曾经到兰陵考察,拜访过荀子终老的地方——兰陵。它如今是山东苍山县的一个镇。荀子晚年曾经在兰陵做过十七八年县令,于公元前238年被罢官,以后仍然居住在这里教书,写文章,最后死在兰陵。兰陵东南二里许,有高大的圆形荀子陵墓。兰陵镇东南六公里有孙楼村,是荀子当年罢官以后居住和教书的地方。

72、荀子离职去赵的时间文献没有交代,应该不会太长,或数月足矣。兰陵县令任上,荀子没有其他信息,我们所能猜测的是,他一边工作,一边著书教学,“道守礼义,行应绳墨,安贫贱。”(14)终老于兰陵。

73、    梁轨不辞辛苦,轻装简从,亲到县境各地探查问访,寻找水源,终于在县城西北方向几十里外的九原山下,发现了水源充沛、泉水清澈的鼓堆泉,可以用来灌田和饮用。梁轨喜笑颜开:老百姓艰苦困难的生活处境有救了!

74、荀子的一生是在战乱和动荡中度过的。他深刻认识到了现实社会朝着统一的发展趋势。在对百家思想的批判总结中,他以深邃的理论思维、精辟的辩证论说,为即将到来的封建大一统的社会体系,提供了理论上的论证和实践上的指导。

75、     从我们兰陵镇桥头村去我的姥娘家孙庄,必然经过“坟子青”,也就是荀子墓,我在《寂寞荀子》这篇文章里曾经有过介绍。有关荀子的政绩,在兰陵民间传说甚多,他最大的功绩是在兰陵教学。至今,荀子“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在兰陵妇孺皆知,说明荀子对兰陵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一生中,曾经有过三为祭酒的辉煌,也有到处碰壁,不为人赏识的黯淡。而在兰陵的晚年时光,他施展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所幻想的“一天下,财万民,长养人民,兼利天下”的和谐愿景,曾在兰陵大地初见曙光。

76、现在,我们跟随荀子的行迹,开始验算以上结论是否正确。

77、荀子在齐国待了几年,很受齐王尊敬,被封为“列大夫”,当了齐国的顾问。因为他年纪比较大,学问又好,因此他在五十三岁到七八十岁间,曾三度被众人推选为“祭酒”。有些气量狭小的人不免眼红,到处说荀子的坏话。齐王听信谗言后,渐渐和荀子疏远。荀子决定离开齐国。这时,他已是81岁的老翁了,不知往哪儿去,心情沉重万分。听说楚春申君爱好贤士,决定到楚国去。春申君仰慕荀子美名,决定请他担任“兰陵令”。

78、荀子是战国时代的最后一位大儒,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作为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他是在批判总结先秦诸子的基础上,力图超越百家,归宗仲尼、子弓之学,重回“道术”,从而为兰陵文化在两汉魏晋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79、    梁轨官职低微,正史无传。他的生平事迹,除了治水绛州外,别的经历情状,正史列传,所记甚少;但绛州民众记着他的恩泽,把他的业绩铭记在心中。从鼓堆泉到绛州城内,后人树立建造的一处处青石碑、梁公祠,不正是绛州老百姓对他的治水功德的永远的纪念和颂扬吗?

80、    薛奎(公元967年—公元1034年),北宋名臣。字宿艺,绛州正平县(今山西省新绛县)人。大文学家欧阳修的岳父。

81、    孟珙英年病逝后,全国悲痛。在荆襄百姓吁求下,宋廷为孟珙建庙立碑,以作永久祭祀,励教后人。

82、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组织。为使社会组织起来,人们需要共同的行为准则,因此需要有礼。

83、  杨志峰校长就本次活动致词,首先介绍了荀子生平事迹,进一步阐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劝学》篇的地位及作用。强调全体师生要以荀子严谨的治学态度,灵活的方法为榜样,潜心教学,发奋学习。

84、稍微注意两汉到魏晋文化研究的人都会发现,此一时期兰陵文化进入了鼎盛时期。“兰陵人多善为学”,由此而形成兰陵“经师群”。如王臧、缪生、褚大、孟卿、孟喜、后仓、疏广、疏受、萧望之、匡衡、毋将隆、毋将永、段嘉、王良、缪袭、缪悦、缪播、王朗、王肃等等,这些经学大师或设帐授徒,毕生致力于中国经籍的传承,或通经致显,以经术论政事,他们在诗学、书学、礼学、春秋学、易学等传承与研究中都有自己独特的贡献,都是一代名儒。

85、    陶琰(公元1449年—公元1532年),明朝名臣,字廷信,号逸庵,平阳府绛州(山西新绛县)陶家巷人。少时聪敏好学,过目成诵。23岁乡荐第33岁登进士,进入刑部为官。他主持正义,执法公正,惩治贪官,平反冤狱,得到百姓赞誉。

86、荀子是首位比较客观的将道、儒、墨、法的思想进行集成和撇弃。肯定了各家有用的内容,同时也对各家思想上的糟粕进行剖析批判。

87、    历史文献中没有荀子的生平记载,司马迁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兰陵废……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1)《史记》没有提供更详细的资料,仅介绍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著数万言而卒,至于生于何年,活了多大岁数,皆不得而知,这为后世留下了诸多疑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站长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

当前作者热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