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赫斯简介『文案44句收藏』

时间:2024-04-19 12:07:36

摘要:博尔赫斯简介1、博尔赫斯吸收中国文化的态度值得我们玩味。他并不追求事必有据,往往是攫取其精神,至于具体的出处,他一般不大顾及。所以,我们看到不少张冠李戴的现象。“国王的权杖”的故事本来自庄子的寓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但是,他却把这个发明者给了梁朝的皇帝。显然,在博尔赫斯看来,这个权杖的发明者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的思想。2、使他觉得遥...

博尔赫斯简介

1、博尔赫斯吸收中国文化的态度值得我们玩味。他并不追求事必有据,往往是攫取其精神,至于具体的出处,他一般不大顾及。所以,我们看到不少张冠李戴的现象。“国王的权杖”的故事本来自庄子的寓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但是,他却把这个发明者给了梁朝的皇帝。显然,在博尔赫斯看来,这个权杖的发明者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的思想。

2、使他觉得遥远的不是时间,而是两三件不可挽回的事。

3、1980年代后期,博尔赫斯在中国文坛风靡一时。他的梦幻与现实、封闭与开放、真实与荒诞的创作风格为多人效仿,直接影响了当时一批先锋作家。

4、▲ 博尔赫斯与卡萨雷斯初次合作的《酸奶》,1935年

5、在他看来,探戈才不悲伤,也绝非来自贫民窟。它来自有闲阶层。与三五好友相聚小酌,一边玩牌喝酒,一边看别人格斗,所以,最初的探戈充满了雄性荷尔蒙。博尔赫斯还举例说:

6、在魔幻现实主义横扫拉美和欧洲文坛之时,博尔赫斯始终是一个奇特的另类,既不关心身边发生的文学运动,也不注意20世纪有什么风云变幻。我们总习惯将作家的作品与生平联系起来,在博尔赫斯这里,联系中断了。读者很难在他的传记中看到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他最热衷之事就是阅读。哪个作家又不会和阅读发生关系呢?只有在博尔赫斯这里,阅读成为毕生的任务和行为,乃至我们面对他的作品时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阅读,就不会有博尔赫斯充满神秘感的小说和诗歌。

7、麦家更说,博尔赫斯是我阅读生活中的“太阳”!

8、由于瓦伦廷派传授神圣堕落的教义,因而博尔赫斯极具诺斯替倾向,也许比奥菲特派之后的任何诺斯替教徒更为激进,奥菲特派赞美人类堕落故事中的蛇。博氏的这种方式完美地体现在他的故事《神学家》中,该故事讲述早期教会的两个博学之士,阿奎莱里亚的奥雷里安和帕诺尼亚的约翰(均为博氏杜撰),为神秘异教争论不休而成对头。博尔赫斯有趣地总结了两人之间的竞争,指出奥雷里安因为天资较差而更加心怀不满,所以他一直对约翰耿耿于怀;“他们两人服役于同一支军队,垂涎同样的奖赏,与相同的敌人作战,但是奥里安写下的每一个字都在试图暗中超过约翰。”故事结局时,约翰由于奥雷里安的唆使而被以异端的罪名烧死在火刑柱上,但随后奥雷里安在因雷击而起火的一片爱尔兰森林里也同样被烧死。他在复活时突然发现,自己和约翰在上帝面前“形成了同一个人”,就好比隆洛特和沙拉赫组成同一个人那样。博尔赫斯是一贯悲观的:在他的宇宙迷宫里,我们在镜中见到自己的影像,不仅是自然的而且是自我的影像。

9、此后,博尔赫斯邀请儿玉去咖啡馆谈论文学、一起学习古英语。后来她成了他的秘书,再后来,她成为了他的人生伴侣。

10、明天中秋节,这套诗歌为主打的博尔赫斯作品集

11、惠特曼代表什么?他不仅是高度自觉的,而且是清醒地睁开双眼的!他的慧眼可观察一切,他教导我们如何看,他是我们的诗人。

12、除了刀之外,博尔赫斯作品中最喜欢的主题也许是猫科动物,例如在诗作“老虎的金黄”中,他思考真正的野兽与他想象中的野兽之间的区别。从孩提时代起,他就对野兽着迷,经常和母亲去家附近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动物园观察大型猫科动物。他喜欢动物园,尤其喜欢看老虎、狮子,一看就是几个小时。

13、《沙之书》是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于1975年发表的小说集中的短篇小说之一。在博尔赫斯的小说中,隐藏在虚构故事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往往是时间和永恒,存在的荒谬,个性的磨灭以及人对自身价值的探究和对绝对真理的无望追求。他的小说往往通过幻想,运用象征手法表达这些主题。在他四五十年代的作品中经常出现迷宫、镜子、圆等意象。而在短篇小说《沙之书》中,那本虚构的“沙之书”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象征着无穷无尽。

14、如何?是不是立刻想到了赵丽蓉阿姨那句经典台词?

15、事实上,尽管从年轻时候起就积极投身于文学事业,并在阿根廷文学界有一定威望,但一直到50岁,博尔赫斯才迎来他在阿根廷的盛名,直到60多岁时,博尔赫斯才真正蜚声国内外,确立自己在国际上的文学地位,甚至被推崇为当代最伟大的作家。声名鹊起的博尔赫斯被美国、西班牙、英国等各个国家争相邀请去讲学,并被授予了各种勋章,荣誉博士学位等。也许还值得一提的是,博尔赫斯年少时随家人迁居欧洲,教育方面受到了影响,并没有取得学历。

16、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小径分叉的花园》中就充满了中国元素。除了主人公是中国人之外,故事也在一座‘小径分叉’的中式花园中展开。此外,这篇小说的世界观和情节设置也明显受到了《易经》和《红楼梦》的影响。博尔赫斯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源于他对一切奇妙事物的想象,而中国哲学后来成为博尔赫斯探究事物真相的工具。博尔赫斯为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文化作出了贡献。他主编了西班牙文《聊斋志异选》,还在与阿根廷作家阿道夫·比奥伊·卡萨雷斯等合编的《幻想文学作品选》中收录了《红楼梦》和《庄子》的选段。

17、一般认为,聂鲁达是这些诗人中最具有普遍性的,同时也被视为惠特曼的最正宗传人。《漫歌》的作者足以抗衡《草叶集》的其他传人,对于我这个喜爱克莱恩和斯蒂文斯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难以说出的事实。我有些怀疑那位多才多艺、激情十足的聂鲁达是否真的具有惠特曼或狄金森的卓越,但是,我们时代所有的西半球诗人都无法完全与他相比。他那不幸的斯大林主义常常像个赘瘤长在他的诗歌之上,但是除了少数地方外,这对《漫歌》并没有太大的伤害。聂鲁达在与惠特曼的关系上遵从了博尔赫斯的模式:起初是信徒,然后是指责,而在后期作品中则对惠特曼作了复杂的修正。在1966年与罗伯特·布莱的一次访谈中,聂鲁达区分了西班牙语美洲诗歌(他自己以及巴列霍的诗)和现代西班牙诗人,尽管后者中有很多他的朋友:洛尔卡、埃尔南德斯、阿尔贝蒂、赛努达、阿莱克桑德雷以及马查多。他们身后是西班牙黄金时代的巴洛克大诗人:卡尔德隆、克维多和贡戈拉——他们为一切重要的事物都命了名,惠特曼的魅力在于他教导人们如何去观看并命名那些从未被看见或命名过的事物:

18、在博尔赫斯所想象的中国中最有价值的内容正是中国的想象方式或者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很多场合,他都提到“庄周梦蝶”的故事。他把庄子尊称为“幻想文学”的祖宗。他说中国梁代有根君王的权杖,传给新君时会缩短一半,再传又是一半,一直传下去。他后来购买中国的“漆手杖”也许就出于对这根变化无常的权杖的信仰和迷恋。

19、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翻译家。一九二三年出版第一部诗集,一九三五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奠定在阿根廷文坛的地位。曾任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

20、博尔赫斯和儿玉乘坐热气球,“像天使或飞鸟似的置身高空”,感受真正飞翔的感觉

21、西方传统中无人如博尔赫斯那样无情地颠覆了文学不朽的思想。他使读者回到他的初始动机:隐喻、渴望与众不同、让自己置身他处和选择成为作家。失落的军事生涯被文学志业所取代,但阿根廷绅士博尔赫斯却不能接受有关诗的自主性和原创本质的各种竞争性真理。人格和个性能由军事领袖和英雄主义表现出来,在他的祖辈那里尤其是这样,因为一些先辈已经战死沙场。勇气是他外祖父伊西多洛·德·埃切维多·拉普瑞达的本色,他年轻时就参加了阿根廷内战,长期过着退休生活,死时他处于一种保卫国家的幻想状态中:“他召集一队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鬼魂军/以便让自己在战斗中死去。”

22、图书馆是无限的、周而复始的。假如一个永恒的旅人从任何方向穿过去,几世纪后他将发现同样的书籍会以同样的无序进行重复(重复后便成了有序:宇宙秩序)。有了那个美妙的希望,我的孤寂得到一些宽慰。

23、(“博尔赫斯的地图册”摄影展开幕式现场照片由上海译文出版社供图,摄影:黄权辉)

24、“这位古军人的后裔、律师的儿子、杰出的幻想者、诗人、始终如一的短篇小说作家,他花了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使他的同胞和他所居住的大陆之外的读者接受了他的奇异的写作。”作家孙甘露回忆,“他对古籍的爱好,对异域的向往,对迷宫的神秘注释,对故乡加乌乔的隐秘感情,对诞生地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不厌其详的评论,对形而上学的终身爱好,对死亡和梦的无穷无尽的阐发,一度是我迷恋的中心,这位晚年双目失明仍持续写作的老人本身就是一个‘无可奈何的奇迹’。他的‘启示录式的个人抒怀’,使他与任何传统相异其趣。作为榜样,他影响了20世纪几乎所有的先锋派作家。也影响了我。”

25、在博尔赫斯眼中,旧时的探戈从轻的方面来说,是“放纵的胡闹”;如果更重口一点,探戈就像音乐一样,代表着“意志”和“激情”,甚至直接传达着“古希腊和日耳曼游吟诗人试图用语言表达的好斗的欢乐。”

26、博尔赫斯是如此喜爱这根手杖,甚至在说这席话的几天前,他还以《漆手杖》为题,在当地报纸上发表了一首小诗,讲述他对中国的情愫。“我看着那根手杖,觉得它是那个筑起了长城、开创了一片神奇天地的无限古老的帝国的一部分。”他在诗中写道。从一根手杖出发,博尔赫斯畅想了一个遥远而神奇的国度,还提到了庄周梦蝶、易经六十四卦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27、很多作家的写作和生活是连在一起的,比如海明威、马尔克斯,但博尔赫斯几乎是一个没有生活的作家,他写作的来源就是读书,阅读。有人说他模糊了现实生活与文学的两个层面。

28、博尔赫斯的一些诗是歌颂其他两位英雄先辈的,一位在早期内战中被叛军所杀,另一位是阿根廷独立战争中胡宁之战的胜利者。与这些家族勇士相比,博尔赫斯所描写的荷马和莎士比亚的形象却要模糊得多。他认为他们主要的精神特性就是某种模糊;他们身份特征的模糊部分地说明了我们对他们的生平缺少了解,但基本的原因却是博氏需要把他们与文学混为一体。博尔赫斯作品中表现出对他们的厚爱,正如他热爱但丁、塞万提斯、惠特曼、卡夫卡及其他人那样,当然他有某种强烈的矛盾心理。那种迟来的感觉使博氏认识到,他更像自己笔下的皮埃尔·梅纳尔,而不是塞万提斯,这种感受也转移到了所有其他作家身上,包括莎士比亚和荷马。他的一首诗哀怨道:“我希望时间会变成一个广场。”博尔赫斯式狡黠所取得的一个成功是,在《一切与虚无》中,他把莎士比亚的退休回斯特拉福镇解释为莎士比亚对“受控制的幻觉”以及他那创造无数人物之“沉迷与恐惧”的能力有所厌倦。这样的莎士比亚与博尔赫斯的荷马一样都是精疲力竭的不朽者。说博尔赫斯感受到自己从始至终都是另一个疲惫的不朽者,并且在自已进人文学经典迷宫的矛盾心态上找到了真正的审美尊严,这乃是对他的颂赞。

29、除了对文学满腔热情,博尔赫斯对音乐也有自己的口味。比如他不喜欢贝多芬,但热爱勃拉姆斯、巴赫。他听古乐,中世纪音乐,也喜欢民谣,摇滚乐和流行音乐。尤其是披头士,滚石乐队,还有平克·弗洛伊德。

30、003《克鲁采奏鸣曲》和托尔斯泰夫人012《悲惨世界》的开场疑点017不能承受的欧也妮之爱024罗亭真的是“侏儒”吗?033昆德拉讲述的自由幻象041川端康成的残酷温柔050生活与著作中的女性对位054进入大自然的笔尖060关于《老人与海》与其他066福克纳和死去的彼得072日记中的晚年智慧078存在的河,不存在的岸085博尔赫斯的沙漏和书籍092不需要魔幻的情感09820世纪的包法利夫人107永难摆脱的生活凡庸113面对历史和个人的铭记118言与图的文化探源

31、最初,探戈是男人与男人的舞蹈。博尔赫斯在《探戈的历史》中回忆道:我小时在巴勒莫,多年后在查卡里塔和伯多看到的一对对的男人在街角上跳舞的情形,因为镇上的女人不愿意参加放荡的舞蹈。

32、危地马拉、塞拉诺、巴拉圭、古鲁恰加*围成一圈。

33、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LuisBorges)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默默地写作。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写作是“一个有人引导的梦”。

34、小说集开篇《另一个人》描写的是人在晚年与年轻时的自己相遇。该主题已经不是第一次在博尔赫斯笔下出现。创作这篇小说之前,他已经写过至少两篇性质相同的散文,一篇是《博尔赫斯和我》,另一篇是《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谈博尔赫斯》。

35、博尔赫斯从小就在文学方面表现了惊人的天赋,他在七岁时发表了第一篇作品,是翻译的奥斯卡·王尔德作品《快乐王子》。如果他死于四十岁的话,我们也不可能记住他,而拉丁美洲文学也就可能会截然不同了。他在十八岁时开始模仿惠特曼的诗体,渴望成为阿根廷的行吟诗人。但是他逐渐意识到自己不会成为西班牙语的惠特曼,而这个角色最终被聂鲁达以强大的力量夺取。于是,他开始写犹太教神秘主义和诺斯替式的寓言故事,或许这是受到了卡夫卡的影响,但他独特的艺术从此开始绽放。在1938年底,他遭遇了一场可怕的事故,这对他的生活而言是一个转折点。博尔赫斯本来就视力很差,那天他从光线昏暗的楼梯上滑了下来,脑部严重受伤。他病势沉重地在医院里待了两周,常常做噩梦,复原的过程是缓慢而痛苦的,这期间他开始怀疑自己的精神状态以及写作能力。就这样,在三十九岁那年,他开始尝试以写故事来确认自我。这一尝试的欢快成果就是小说《皮埃尔·梅纳尔:“吉诃德”的作者》,这篇小说开启了他后来的《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泰提乌斯》和所有其他杰出的短篇小说。《小径分岔的花园》(1941)使他作为小说家开始享誉阿根廷;1962年,他两本文集《迷宫》和《小说集》在美国出版,立即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36、惠特曼的真我没有写出《草叶集》,而是在《自我之歌》中遭到自慰的强暴后,对《当我与生命之海一同退潮时》中粗莽的沃尔特加以嘲笑。佩索阿的直觉教会了他,惠特曼的我自己会写出什么样的诗歌来:不自主的人性动物或自然人的表达,抛却了一切学识、记忆和过去对感官的表现。这种诗存在过吗?当然没有,佩索阿对此也一定知道;但是卡埃罗的诗正是带有迷人的意图要去写那种无法写的东西。在这种表达的另一极端是粗莽而魔鬼般的沃尔特大肆自我庆颂,佩索阿把激烈的坎波斯置于他写的《向沃尔特·惠特曼致敬》中:

37、125斯泰因的客厅132卡夫卡与城堡的距离141梅列日科夫斯基与蒲宁的诺奖之争151博内街乙11号的吉皮乌斯159他是说谎者166伴随蒲宁的两句话174比艾略特更伟大的先锋182一生的激情与一生的诗歌190抹除文学界线的鲍勃·迪伦195从收到《呼啸山庄》说起199朱生豪是怎样翻译的207第三本耿济之译著212世间再也无傅雷220曾与先生相遇227后 记

38、在博尔赫斯那里,抵抗遗忘的东西唯有书籍。围绕它的,是冥思与梦境,是沉思与世界,是塑造世界的空间与时间。谁都不陌生博尔赫斯的著名譬喻,“我,总是在想象着天堂∕是一座图书馆的类型”。这个天堂和图书馆拥有的,是博尔赫斯反复确认的地图、世纪、朝代、符号、宇宙和宇宙起源。

39、惠特曼不太像是一位北美的荷马(他自己的抱负),而是一位伟大的创新者,在我看来他似乎是对博尔赫斯文学迷宫观点的一种反驳,认为这会模糊了作者的身份,虽然惠特曼自己常常宣称有意将所有其他身份融入他的弥赛亚式宏大之中,融人他广纳博收的能力之中。正如前面论惠特曼的章节所揭示的,这等于是宣告“惠特曼乃美国的一位粗莽之人”,而不是最真实的惠特曼,亦即“真我”或“我自己飞惠氏在其诗作中变化多端,而他对其他诗人的影响更是千差万别,不管是北美的还是西班牙语的诗人都是这样。他对后辈最重要的影响几乎总是隐敝的,就像艾略特和斯蒂文斯的诗所显示的那样。惠特曼对他们及庞德和哈特·克莱恩(更自愿)虽然影响重大,但可以认为,惠氏最深刻的影响体现在西班牙语美洲作家身上,他们是博尔赫斯、聂鲁达、巴列霍和帕斯。

40、这段出自博尔赫斯手笔的话无论具有怎样的雄辩和形而上的丰富,我们还是不可想象博尔赫斯自己会去焚烧书籍。刻画这一震惊场景,博尔赫斯是不是在表达书籍终将变成全部的历史和时间?书籍可以被烧毁,历史和时间却不可能被烧毁。它隐含博尔赫斯独到的时间观——时间不是线性的,它会循环甚至逆转,所以书籍最终仍会得到存留。博尔赫斯似乎从书籍中觉察到宇宙的奥秘。天堂是图书馆,宇宙也就是翻开的无穷尽的书籍。

41、故事一开始,“我”被命运从沉睡中唤醒,于恐惧中看见了“他”。他是我在目前的清醒状态中要排除的人,因为这个活生生的、世俗的人,这个闯进来的、身上载有历史的人会告诉我,我只是他的梦中出现的人,他是通过做梦得以闯到这里来的。这也等于告诉我,我只是一个影,这是最令我恐怖的宣告。但他又是我排斥不了的,因为他是铁的存在——我的过去,于是一场排斥与反排斥的心理战拉开。

42、当然,博尔赫斯与自己国家的音乐——探戈,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生平最后一首诗中,博尔赫斯写下:“探戈,是孤独者的三分钟爱情。“

43、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男,阿根廷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兼翻译家,被誉为作家中的考古学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 Aires)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在日内瓦上中学,在剑桥读大学。掌握英、法、德等多国文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站长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

当前作者热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