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主要内容概括 「110个精美句子」

时间:2024-04-05 19:34:09

摘要:狂人日记主要内容概括1、我们会在渐次展开的阅读中发现《狂人日记》的独特性,“阅读姿态”自然也会调整,不再用读一般故事性或者抒情性小说的“姿态”去读,而就当它是一篇寓言,或者是诗歌,阅读的重点放在思考与探究。我们会格外关注 “狂人”形象的多重性,以及“日记”词语背后的潜在含义,读出那种 “狂”中有“醒”。 “狂人”因为“醒悟”而孤独,这孤独更因周遭人们的麻木而...

狂人日记主要内容概括

1、我们会在渐次展开的阅读中发现《狂人日记》的独特性,“阅读姿态”自然也会调整,不再用读一般故事性或者抒情性小说的“姿态”去读,而就当它是一篇寓言,或者是诗歌,阅读的重点放在思考与探究。我们会格外关注 “狂人”形象的多重性,以及“日记”词语背后的潜在含义,读出那种 “狂”中有“醒”。 “狂人”因为“醒悟”而孤独,这孤独更因周遭人们的麻木而倍增,鲁迅深感这种孤独、寂寞与无奈,所以通篇的寓意和氛围都是“忧愤深广”的。(狂人日记主要内容概括)。

2、说到《狂人日记》,大家可能首先会发问了:什么是"狂人"?

3、读了鲁迅先生写的《狂人日记》。让我震撼不已。

4、书中的第一个故事是《狂人日记》,描写的是一个有所谓“被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狂人”认定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会制度。他半夜查看历史,见整本书都写着“吃人”二字。他最终还是相信未来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并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唤。

5、结构现代性:在写作上采用了日记体和片断结构,组成小说的文本,以二重互补的文本形式写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深刻的理性思考。用心理、情感、思想来组织叙述,是对旧小说的时代、地点、出生、身份交待,清楚叙述故事的反叛。

6、《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鲁迅语)而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这篇小说受到俄国小说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影响。

7、鲁迅小说反封建思想的突出特色是:坚决、彻底、毫不妥协。这种思想特色在《狂人日记》里有着集中而鲜明的体现,这从三个方面可以看出:

8、也许经过努力,可以做到让孩子不“吃人”。但是,孩子总是要长大的啊。谁能保证他们永远天真无邪、干干净净呢?

9、那个年代,真是可怕!竟有人吃人的事情出现。可这人吃人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是因为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并不注重人民的思想发展,才导致这种非人性的现象出现。思想落后的,这无非是吃了快肉罢了,这种人真是悲哀;思想不落后的,不吃人,自然也成了前者的口中餐,须时时警觉,处处小心,唯恐断送了性命,这种人一定也不是快乐的。

10、这样一来,小说文本就具有了一种分裂性,对立的因素相互嘲弄与颠覆、消解,形成反讽的结构,也充分显示出白话文的出色表现能力,前面思路清晰的小序反衬了狂人日记的思维的混乱。

11、陈老五→武→硬;何先生(医)→文→软;大哥是主谋,陈老五和何先生是帮凶,吃人的策略有三个→家国同构

12、交代《狂人日记》这一书名是“狂人”康复之后所题,也就是暗示“日记”的叙写者和后来的命名者,实际上处于“对立”的精神状态的。

13、从小说整体内容来看,即是一个写文言文的人去拜访“迫害狂”朋友,而朋友已经痊愈赴某地候补去了。病人的兄弟出示病人的日记。再由他删改后提供给读者。所提供的内容才是狂人日记。这种文白对照的形式意义直接关系到我们对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理解。

14、我们读经典小说,切忌用既定的理论去“套”。如果只是把经典作品作为演示自己理论(还可能是为了“逐新”而找来的)的材料“支架”,那就可惜了。

15、①揭露:狂人艺术形象所具有的丰富的现实意义,不仅在于这确实是一个写得真实传神的迫害妄想症患者,他之所以成为狂人,就是因为对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吃人本质的暴露。

16、那一盏灯必须吹熄。你看,三头六臂的蓝脸;三只眼睛,长帽,半个的头,牛头和猪牙齿,都应该吹熄⋯⋯吹熄。吹熄,我们就不会有蝗虫,不会有猪嘴瘟⋯⋯

17、总之,《狂人日记》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以娴熟的白话口语,足够的思想艺术力量,深刻地体现了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实质,把彻底反封建的精神与崭新而完美的形式相结合,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18、有了这些“印象”,知道《狂人日记》“话中有话”的特点之后,我们很自然会调动和联系自己所了解的关于“五四”和新文化运动的一些知识,这些知识对深入领会《狂人日记》的思想意义,是必要的支持。原来鲁迅写这篇小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狂人”的“日记”混乱而荒诞,仔细琢磨却是“狂”中有“醒”,“狂”中有“暴躁凌厉”的情绪宣泄。至此,我们就逐步理解了《狂人日记》这篇小说所代表的“五四”反传统精神,理解为什么这篇小说会成为现代文学辉煌的开篇。

19、⑥《狂人日记》对民族历史的批判与作家自身文化心理的自省是结合为一体的。当狂人在联想之中觉得自己“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时”,便由被害者的恐怖转化为加害者的恐怖,由被害者的控诉转化为加害者的深深自责,从中蕴含了复合在狂人形象中的创作主体人格对自身无情、沉痛的剖析。

20、主题现代性:强烈的反传统意识和忏悔意识,国民性批判。

21、狂人的意思“疯子”,在小说中,大哥也说出了这样的话:“疯子有什么好看!”

22、鲁迅写《狂人日记》揭露“仁义道德”的虚伪,用 “吃人”这一惊悚的概括来表达对封建礼教罪恶的厌恶,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特定语境中的文学性表达,这种偏激,必须回到历史语境中去理解。鲁迅自己也不否定偏激,他是有意矫枉过正,直指传统弊病的痛处,以突出问题的严重性,引起注意。

23、《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24、《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第一篇白话小说。1918年5月15日发表于《新青年》杂志,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狂人日记》读后感前两天,老师要我们看鲁迅的书,妈妈便给我找了一本短篇小说集《呐喊》。

25、我们还会发现,《狂人日记》作者的观点是游弋的,没有像普通小说中常见的那样有一个明确固定的视点。作者不是从一个焦点讲述故事,或者做出一种鲜明的判断。他有意要读者在两重叙述所形成的张力支配下“漂移”,你必须在反讽循环的催促下自己去选择,去判断。这样,作品阅读的空间就大大拓展了,小说的含义就变得丰富甚至多义,读者不能不调动起自己的主动性,而且必须超脱出来,才能读懂作品,做出自己的整体思考。

26、文言小序近于写实,指生活在传统中的“正常人”的语言,交待出:日记的来历——性质是病历——形式是语无伦次——作用是供医家研究;正文用白话,13则日记构成正文的象征,构成了狂人的心理状态。日记是“迫害狂”狂人所写,是荒唐之言;

27、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文学)创作的基础,它的主旨思想是对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的高度概括,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思想史。

28、按照前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狂人”的形象代表或反映要推行第三阶段中国现代化的改革者,改革的对象是文化、风俗、价值观念、思想、精神等深层次的方面。相对其他改革而言,这是最艰难而需要时间最长的改变,因为这些改革的效益并非“船坚炮利”那么直观、实在和立竿见影,最不容易让人看到和理解,也就最不容易让人接受和支持。而且改革的对象也是经过长期沉淀积累而成的东西,也就最“顽固”,最难改变,改革者因此就要更“狂”,承受更大的精神压力,也更容易由“狂”而变“疯”。但这里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鲁迅对根本改革这些方面所提供和采取的手段和方法,并非通过社会制度如教育的改革或通过政府实施某些文化政策,而是通过文学运动,或具体一点的说,是通过觉醒的文人的文学创作、作品译介和文化批判来达到改革的目的。然而,文学的本质本来就具有不满现状和改变现状的因素,这就增添了改革者本身内在的“狂”的程度。后来鲁迅在《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便表达出这种意思。他说:

29、(这段话建议背诵!作文、论述题中都可以用)狂人之“狂”是现实之狂,精神迫害狂的病状;精神之狂,怀疑和反叛,对世界现实秩序的否定;理想之狂,战斗精神;预言之狂,口出狂言,救救孩子。鲁迅以后,写狂人的作家有:许钦文的《疯妇》,孙琅工的《疯人》,冰心的《疯人日记》,周作人《真的疯人日记》,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狂人家族系列。

30、当然,《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第一篇重要的白话小说,其开创性意义是不容抹灭的,其表达的思想也是振聋发聩的。这毋庸置疑。

31、小说在艺术方面非常具有特色,就是鲁迅所说的“格式的特别”。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由此可见,狂人的精神确实不正常,说他“疯”也没问题。

33、(1)现代快报2018年8月12日第B4版:读品周刊《余华: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34、外面下着淅沥沥的中雨,如珠帘般倾泻下来,更给苍茫的大地蒙上了神秘的布纱。我闲着无聊,缓缓的走向书架,抽取了一本我觉得陌生的书----《呐喊》,这本书是我姐姐的,因鲁迅的文章大都看不懂,所以并没多看。要说在下雨天看书时很惬意的,翻开第一页,就向我们介绍了鲁迅其人,鲁迅是个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起,就用了鲁迅这个笔名。

35、《狂人日记》中体现的鲁迅小说反封建的思想特色

36、在这个短暂又漫长的暑假里,我无意中闯入了狂人臆想的世界。

37、《狂人日记》以石破天惊的方式发出了现代中国的第一声"呐喊",打出了第一记重拳。它在思想内容上"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揭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并以"救救孩子"为呼声,开启了以"掀翻吃人的筵席"为理想的、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38、我们除了读出《狂人日记》的愤怒与痛快,还要读出寂寞、无奈与悲哀。例如,“狂人”对于不能和外界沟通,是寂寞与无奈的;他想象自己无意中也 “吃过人”,是无奈与忏悔的;“狂人”渴求“救救孩子”,是悲哀的!诸如此类的描写很多,当然是“狂人”的心理言行,但整个作品所酝酿的那种寂寞与悲哀,谁说不是鲁迅心态的折射呢?《狂人日记》的氛围与底色,可以用“忧愤深广”这四个字来表述。只有读出其“忧愤深广”,才能真“懂”这篇杰作。

39、鲁迅先生对旧社会深恶痛绝,便以笔做刀,带动了推翻旧社会的新潮流,得到了百姓的爱戴。鲁迅先生的文章被誉为一把把插入敌人心脏的匕首。可见鲁迅先生的文章对社会的影响深远,让敌人闻风丧胆。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值得我们学习!

40、C.这个提问使《狂人日记》和科幻小说两者“测不准”。

41、文艺评论:写的时候要把“为什么”写在最前面,然后再分析内容。

42、吃人问题的深化,进一步反抗,有两个话语体系,一个是表面上的话,一个是深层的理性。

43、以上四点是《狂人日记》的基本特点,也是"五四"新文化的四个要点。

44、一个国家要发展,光靠积累财富和其他“硬实力”还是不够的,还要培养“软实力”,培养创新改进的意志和精神力量。一个国家要发展,希望所有成员同心同德,行动一致,所以倾向加强管控,可以理解,尤其是在周围群狼窥伺的时候,甚至是无可厚非。但真正要发展,长远的发展,除了保持社会安定繁荣的运作,还要提供人们思考、探索的环境和自由,还要在合理法律和道德范围内容纳“狂人”“不听话”和“离经叛道”的空间。如何平衡这两种相反的倾向,是非常令人头疼的事情,但不去平衡这两种倾向,则长远肯定会产生更多令人更头疼的事情。

45、第无情地鞭挞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性和虚伪性。鲁迅怀着强烈的仇恨和无比的轻蔑,狠狠地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上的反动性和道德上的虚伪性,把政治批判和道德批判紧密地结合起来。《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大哥是封建家族制度的代表,他是吃人礼教的宣扬者和执行者,平时他给别人讲“割股疗亲”之类吃人的“孝道”,目的是以封建礼教来“收拾幼者弱者”。鲁迅在小说中通过对“大哥”、“赵贵翁”等种种反面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坚决、彻底、毫不妥协的反封建立场。

46、(3)虚幻的幻觉。狂人即疯子,是生活在幻觉世界中的人。“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47、《狂人日记》的参考文献资料(作家如何阐释自己的作品):①《呐喊自序》②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48、第彻底地揭露封建制度和旧礼教的反动本质。鲁迅在《狂人日记》里通过狂人之口,鞭辟入里地指出,整个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根本不是什么“仁义道德”、互敬互爱关系,而是人吃人的关系;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实际是一部人吃人的历史;封建的吃人者具有“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的特点。鲁迅用“吃人”两个字,对封建制度和旧礼教的本质,作了高度形象的概括,标志着中国思想界对封建制度和旧礼教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49、我的应对方法是:劝转大哥;为什么不反抗,而选择劝转?因为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怕基因传承,怕自己也吃人(吃人的原罪);劝转的武器是进化论。“大约当初野蛮的人,都吃过一点人。后来因为心思不同,有的不吃人了,一味要好,便变了人,变了真的人。有的却还吃,——也同虫子一样,有的变了鱼鸟猴子,一直变到人。有的不要好,至今还是虫子。这吃人的人比不吃人的人,何等惭愧。怕比虫子的惭愧猴子,还差得很远很远。”

50、“日记”是“迫害狂”的狂人所写的,不过“荒唐之言”。

51、如果说《狂人日记》对封建文化的否定,是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所体现出一种时代理性的话。那么,在这种时代理性的背后,蕴涵着更为尖锐、深沉的文化意识和人性精神,就是对人的存在悲剧的思考。

52、文中,“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从来如此,便对么”“救救孩子”,这些话都是深刻、惊世骇俗的。

53、《狂人日记》既是现代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它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直指中国封建主义文化的核心,同时对现实社会中的黑暗又进行了毫不犹豫的揭露。同时,它又不是采用了传统的写实的手法,而是运用大量的具有现代特征的诸如暗示、影射,尤其是精神分析的手法来表现狂人的心理内面,甚至的中国文化的无意识。因此,这是一部典型的现代主义的作品。

54、A.从《狂人日记》读者无法窥见当时的伦理规范。

55、③象征性:在传统势力支配下的社会,那些首先说出历史真理的先驱者,常常被视为反常,乃至被污蔑为狂人或疯子。狂人的艺术形象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在于,狂人的言行中包含着真理和正义,有启发人们联想的暗示性,导引着读者看到老中国几千年来宗法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

56、这篇《狂人日记》满是孤独和悲凉的味道,更有狂人独特的内心独白。它寓意深刻,唤醒了那些以传统礼教为理由的野蛮人。文章虚实相杂,让人谜乱,但也让人们感到这种“吃人”行为只有疯人、狂人才能干的出来。所谓狂人就是自己,所谓疯狂就是当时那个社会。不要再抱怨社会对自己不公了,先想一想自己对别人是否友好,是否诚心,是否是真心真意,以诚相待吧!

57、②采用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结合的创作方法:作者巧妙地在狂人的疯话里,用象征、隐喻的手法,一语双关的寄托了战斗的深意;作品巧妙地在狂人的环境氛围、人物关系中融入了即精彩的象征描写,从而使之具有了一定的象征意义,使人对丰富的象外之意产生了联想。

58、"狂人"在英文里叫"madman",是"疯子"。但"疯"和"狂"有重要的区别,"疯子"与"天才"之间,隔着一个"狂人",狂人跟疯子、天才都只差半步。中文里有很多概念与"狂人"相关,如狂、癫、疯、野、痴……

59、鲁迅去世前10天,还曾写过两篇文章为“章疯子”辩护,追慕他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的精神。而据周作人回忆,鲁迅一个表兄弟得了迫害狂的病,总怀疑有人要追杀他,逃到北京来找鲁迅,鲁迅留他住在会馆里。清早起来他就敲窗户门,说今天就要被杀了,声音非常凄惨,眼神充满恐怖。鲁迅找人把他护送回乡,后来就好了。周作人认为这也可能是鲁迅写《狂人日记》的一个缘由。当然,促成这篇小说创作的动机很复杂,确定写一个“疯子”来抒发自己的忧思,还可能有其他因素,包括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

60、站在我们正常人的角度,或许我们就可以合理地解释狂人眼中他人对其的“迫害行为”了。在我的深刻记忆里,有这样几个令人心寒、胆颤的情节:“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当我看完了这样的情节,说实话,内心的承重有些让我无法负担。这样的一个狂人,“狂”到不相信社会,不相信亲人,甚至不相信有人性的存在,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背景所造就的悲剧?!

61、《狂人日记》整篇作品几乎都是狂人内心世界的表白。狂人认为周围的人都在吃人,自己也要被迫吃人或被人吃。狂人被关起来,拒绝家人送来的饭菜,拒绝被医治,一直劝说周围人不要再吃人。

62、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63、阅读经典,有一点非常要紧,必须切记:文学经典都是独特的思想和艺术感受的结晶,是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最好的作家作品都很难被“归类”,把它装进某个既定的流派思潮的 “框框”里,又有多大的意思?阅读经典作品,当然也需要参考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或者评论,写评论也要有理论的提炼,但最要紧的还是从作品自身出发,从“最引起特别的感受和思考”也可能就是“最有创意”的那些部分出发,充分尊重自己原初的文学感受。

64、  ①小说形态:《狂人日记》借鉴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写法,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创造了一种新的小说形态——日记体小说。

65、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这被视为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6年,《青年杂志》改名《新青年》,并在次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这两篇文章轰动了国内文化界,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檄文。鲁迅早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已产生以文艺来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并付出了许多实际的行动。他在十年前所发表的几篇文章,如《人之历史》《文化偏至论》《科学史教篇》和《摩罗诗力说》等,其意旨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基本契合的。

66、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鲁迅《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同时它也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基础;它的深切的思想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的高度概括,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思想史。

67、《狂人日记》借鉴了俄国果戈理同名小说的写法,不过那个主人公是个“花痴”,原来是个打杂的小秘书,单相思恋慕上司的女儿,得了精神病,小说就写这位狂人的日记。果戈理自己也得过严重的忧郁症。鲁迅晚年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翻译果戈理的《死魂灵》,他明确说自己写《狂人日记》是受到果戈理的启发。鲁迅又非常赞赏德国哲学家和作家尼采,尼采也是一个死于精神病的“怪才”,鲁迅翻译过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那是愤世嫉俗而又带有很强哲理性的散文诗。鲁迅《狂人日记》里边的很多句式,都有“尼采味”。鲁迅的《狂人日记》像寓言,又像诗,就是不怎么像中国读者熟悉的小说。难怪发表后很多人看不懂,说影响大,是后来的事。

68、狂人的话,很多是疯话。但鲁迅要写出来,就不能简单地把他的话当疯话。那样的话,《狂人日记》就没有文学上的意义了。

69、在序里,“我”认为“狂人”患的大概是“迫害狂”之类的病。

70、鲁迅这里所谓文学与政治的冲突,其实体现了包含在现代性里面的两种传统即文艺复兴和启蒙主义的矛盾,大概可以用“文化现代性”与“实用现代性”的矛盾冲突来概括。换言之,鲁迅思想其实已超越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三阶段的问题,甚至可能已经进入后现代问题的思考。不过,这已超出《狂人日记》文本本身,因为尽管“狂人”面对的是改造风俗、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心态,但鲁迅并未把他描绘成一个文化人(“精神界的战士”)。然而,尽管文学与政治或两种现代性的矛盾冲突并非“狂人”当时面对的问题,但仍是小说和鲁迅思想发展的逻辑延伸出来的未来“狂人”的处境,也算得上是从《狂人日记》演化出的超越历史的意义,一种从文本引申出来的解读,其内涵其实很值得思考。

71、由于毛泽东对于鲁迅的极高评价,鲁迅作品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负载新体制意识形态的投枪和匕首。

72、《狂人日记》的反讽结构产生了一般直接叙述所无法达到的奇特效果,使小说的主题深化,意蕴更加丰厚,在愤怒的宣泄和抨击背后有着悲剧性的无奈。

73、小说的末尾那个“救救孩子”的呼声,是何等摄人心魄。对于孩子们的纯真,鲁迅流露出了那么沉重的凝虑,以为终于无法逃掉大人的阴影,也仍然无改于一生工作的目标“救救孩子”。

74、这个寒假我读了鲁迅先生写的《狂人日记》。让我震撼不已,里面的主人公来到他哥哥的家里,可是不知道他哥哥是喜欢吃人肉的。当他发现的时候,那个小镇上的人已经开始筹备怎样将他杀了。他的哥哥跟是残忍,在几年前就把他自己的亲生妹妹的肉吃掉了,并且夹在自家的菜里,让家人也吃了许多。

75、由于涉及到医学专业知识,外行对狂人所患病症也不好妄下论断。不过,我感觉“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解释是有道理的。

76、站在新的光明的世纪上的我们,更应该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一位勇士,手拉手,肩并肩,建起防护世界人精神的“大气层”!

77、②呐喊与反思:而且在作品集中描写了狂人在精神刺激造成的“强迫观念”的支配下,所发出的“从来如此便对么?”的呼喊,这呼喊以狂人的病态思维为特征,表现了时代的反思与叛逆之声。

78、读了《狂人日记》我思潮起伏:那个年代,真可怕!

79、我看《狂人日记》时,真的觉得写此日记的人确实是个不正常的狂人。因为文章中作者老写他那里的人不像人,还吃人,把他妹子的肉也吃了。可是慢慢品味,才知道刚才的想法过于天真,过于肤浅了。鲁迅先生写《狂人日记》的目的不是要写的好玩,他是想借此狂文狂语表达他生活的时代分不清是日是夜,一片漆黑。《狂人日记》既是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也是现代文学的创作基础。它蕴含的思想,是中国的现代史上以一个“疯子”的笔触,展露中国传统礼教的罪恶。

80、②从故事的完整性来看,小序与正文互补,有头有尾,有开端有结局。同样也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如《聊斋志异》是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而非西方截取横断面、讲述重点的写法。

81、人物现代性:写一个疯子,在极端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下揭示真相

82、《狂人日记》如何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叙事方式而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

83、通过小说我们看见了凄惨的旧中国,旧社会的人们就像生活在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里,与他们相比我们是无比幸福的,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没有战争,没有“吃人”的人,也没有使人发狂的事物。所以我们更加应该好好珍惜眼前的幸福,为现在所得到的一切感到庆幸,珍惜和谐社会,热爱我们的祖国,携手共进,共建美好家园。

84、近日,再次读过《狂人日记》,不禁产生了几个疑问。我带着这些问题研读作品,查阅资料,反复思考,形成了一些认识,整理如下:

85、②小说内容:小说以一个“迫害症”患者为主人公,象征性地揭示了封建传统吃人的主题,“吃人”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吃人,更是精神上的"吃人",是传统的封建道德扼杀了中国人民的生命活力。"狂人"患病之后,感到周围的人都要吃他,其中有赵贵翁这样一些封建传统的自觉维护者,也有那些在封建传统蒙蔽下的一般群众,他们自己是被吃者,但同时也参与吃人。封建礼教影响的普遍性决定了吃人的人的普遍性。封建礼教是以家族制度为核心的,它的贯彻首先是在家庭中实行的。"大哥"的意象就是家族制度的象征,他并非有意戕害"狂人",但他所尊奉的礼教制度的观念决定了他要按照社会传统的意志消灭"狂人"的叛逆意识。"医生"这个意象则集中地体现了在传统的封建社会里以"治病救人"面目出现的道德说客一类人的实质,他们以劝导、训诫的方式"挽救"封建道德的叛逆者,实际上起着帮同统治者吃人的作用。《狂人日记》实际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向整个封建传统宣战的一篇战斗檄文。

86、"新"就是好——这是"五四"的现代性和主流意识形态。

87、我们会看到“狂人”往往是所谓“正常”的社会扼杀异端的“命名”,其实“狂人”的内心充满激情,对历史和社会有独特的发现和中肯的批判,但是因为他的超越和批判,不仅不会被社会所理解接纳,反而有被宣布为“狂人”而摒弃于社会之外的危险。

88、《狂人日记》一发表,就以其“格式的特别”而引起了许多关注新文学的人们的注意。而它的特别,主要就在于它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小说从来没有过的“日记体”形式。此外,作者口中所带有的“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和新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寓热于冷”的风格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所以,茅盾说:当时“还没有第二个同样惹人注意的作家,更找不出同样成功的第二篇创作小说”。

89、(5)在写作上:采用了笔记体和片段结构组成小说的文本,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结构及叙事方式,开创了双重叙事角度;以二重互补的文本形式写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深刻的理性思考。

90、总之,作品通过狂人的形象,尖锐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91、C项,“这个提问使《狂人日记》和科幻小说两者‘测不准’”表述错误。根据文本“这同时改变了观察者们在习惯上对《狂人日记》与科幻小说的性质的认识,或者说这两者本身也变得‘测不准’”可知,不是提问使《狂人日记》和科幻小说两者“测不准”,而是这两者本身变得“测不准”。

92、④艺术方法:《狂人日记》从精神上说,具有鲁迅一贯的清醒的现实主义,从艺术方法上说,则含有“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狂人的形象具有“狂与不狂”的两重性,含义深刻,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

93、笔者翻出《辞海》,看到"狂"有三个意思:第一是精神病;第二是重情任性、放浪恣肆;第三则是狂放不羁、过于进取。后两个意思并不是贬义,比如"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狂人"在中文里是多意的。

94、1917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发表,而鲁迅还在钞古碑。看到新文化运动的《新青年》,联想起自己在东京办《新生》(无人反对无人赞同,寂寞),认为从开头就看到了未来,对国民失望;但到极端绝望的时刻,又会反抗绝望。为此,鲁迅表同情于新文化运动,他并不看好新文化运动,存怀疑的态度。(逻辑严密:一开始将进化论当做武器,后来怀疑进化本身:我何尝没有吃过人呢?)但还是“听将令”,《狂人日记》谈吃人谈礼教,有意识与新文化运动一致,但并不热情澎湃,写作时十分冷静。

95、狂人总是时时害怕着,提防着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作品具体写出了他的狂态:

96、(6)“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这是对自我的估价和反思,也是对自己前途的绝望。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

97、(4)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本论证思路的能力。

98、本书的序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

99、分析狂人日记篇二:分析《狂人日记》的启蒙意蕴

100、鲁迅身上背负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内心的悲观主义这两个重负,使他走不远;但是,他愿意让年轻人走。鲁迅是这么一个悲剧的英雄,这也是一个进化论的观点。

101、《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新青年》月刊,是鲁迅的一篇短篇作品,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内容大致上是以一个“狂人”的所见所闻,指出中国文化的朽坏。《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102、这些莫名其妙的话象征了觉醒者(狂人)和未受启蒙的大众(村民)之间无法沟通。一方面,这些先觉者被无法理解他们的人们当成“疯子”,另一方面,他们无法沟通的悲剧造成了蒙昧的大众与觉醒者之间紧张的对立。觉醒者很难推行任何的改革,却容易为大众所痛恨,受大众所压迫。觉醒的少数人患上“受迫害狂”简直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对于“狂人”是否“疯”了,即“狂人”是否真正有精神病的问题,也许就有一个合乎情理的答案:“狂人”的狂放,或曰反封建或反传统或反愚昧陋习,到头来都会被大众逼到发疯,也就是说,在中国的特定历史条件制约下,“狂人”都很可能、很容易被变成“疯子”,除非他选择不再“狂”而“痊愈”,或丢掉生命。先觉者要进行社会改革,亦即要改变人们习惯了的生活现状,从来都是会遇到强大的阻力的,所以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狂人”,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有一定的必然性,而中国的“狂人”之以“疯子”形式出现,乃是中国进行现代化处境造成,具有比较突出的必然悲剧因素。当然,西方现代化过程中也每每把人逼得发疯,但那主要是现代化实现后所产生的社会问题,跟《狂人日记》所反映的推行现代化时,孤立的觉醒者、改革者面对反对者的大众所感受到的压迫,原因和情况都是很不一样的。

103、在作品中有一段很经典的语言:“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总是感到别人要吃他,同时也认为自己也是吃过人的人。甚至,吃过自己妹妹的肉。但是,这些肉体上的“吃人”却并不指向肉体吃人,而是象征着精神吃人。即封建文化对人的摧残。鲁迅说,中国人从来就没有争得人的资格。中国社会,就是一个吃人的筵席。

104、《狂人日记》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有关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而是以13则"语颇错杂无伦次"、"间亦略具联络者"的不标年月的日记,按照"狂人"心理活动的流动来组织小说。

105、★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与学好语文的六个方法

106、不仅如此,他还看到了这吃人礼教的虚伪,因为"吃人"是不被直接写进历史的,要经过认真的"研究",在每页"仁义道德"的字缝里才看得出来。

107、《狂人日记》中“吃人”一词也在文中屡屡出现。而文中的人物都是吃人团伙中的一员,他们青面獠牙,满目凶光:赵贵翁、路人、孩子、打儿子的女人、狼子村的佃户……他们都十分怪异,像是毫无人性的野兽而并非人类,他们似乎要把“我”生吞活剥。虽然他们有的认为吃人的理所应当的,有的认为不应该吃但是还是要吃,不过他们都是吃人的人,他们想要将我“吃”掉,却还是放不下伪善的面具,他们要将我逼死,然后,像“海乙那”吃死肉那样将我吃掉,而“我”的亲哥哥竟也参与其中,到头来,“我”也未必没有吃过人。揭示了那样不见天日的社会中不让好人有一方生存的净土。

108、《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短篇白话文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写于1918年4月。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109、《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令人惊异的是,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已经显示出极其成熟的特色,使后来的许多研究者为之倾倒,究其原因,除了鲁迅深厚的文学素养外,我们也无法不叹服于先生的天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站长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

当前作者热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