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句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选

时间:2024-04-18 15:15:55

摘要:叶圣陶先生二三事1、生:我也觉得不可以,“人”后面加上逗号,使整句都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悲哀,表现了张中行先生对叶老的缅怀与敬仰。2、“描”这个字的解释为“依照原样摹画或重复地画”,“描”与“改”不同,“改”是直接更改,这一个“描”字就能体现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绝不草率了事的做事态度,同时也显示了他对作者的尊重。3、师:你关注到了文章的结构,先总后分,又关注到...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生:我也觉得不可以,“人”后面加上逗号,使整句都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悲哀,表现了张中行先生对叶老的缅怀与敬仰。

2、“描”这个字的解释为“依照原样摹画或重复地画”,“描”与“改”不同,“改”是直接更改,这一个“描”字就能体现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绝不草率了事的做事态度,同时也显示了他对作者的尊重。

3、师:你关注到了文章的结构,先总后分,又关注到了叶老高尚的品德和严谨的写作主张。

4、你是如何看待选文第③中画线句表达的观点的?请写出你的理由。

5、为了不重复,打算沿着两条线选取题材:一是写与我有关的,二是写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6、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成为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7、在你的文章中找一找你感觉是累赘的句子,修改后对比一下并和大家分享。

8、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9、叶圣陶主张“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认为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这样写出来的话,就能达到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

10、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11、《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文中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写叶老逝世我深感悲哀;第二部分(2至9):写叶老待人宽待己严;第三部分(10):写学叶老为人,学叶老为文.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敬仰之情.

12、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13、在张中行先生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中,多处谈到了叶圣陶先生的一些写话主张,值得我们关注,更值得我们细细体会与学习。

14、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15、(1)品味作者评价叶圣陶先生的语句,读出深情的赞美。

16、③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17、课文引用了《左传》和《论语》,有什么作用?

18、第有必要的话,可以提供一个简单的开头,然后,让学生接着来写。比如,开头可以这样写:

19、明确:①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20、文章所写的都是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琐事,请举例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1、明确:语文方面要学习叶老关于写话的主张,要体会他提出那种主张的良苦用心。

22、“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23、“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24、关注单元目标,学习使用略读的阅读方法。通过抓标题和过渡段、关键句等,引导学生迅速概括出“二三事”,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形成对叶圣陶先生的初步印象。

25、宽以待人:第三自然段:(工作方面)修改文章

26、作者去拜访,他因与朋友有约不在家而他非常悔恨,以为朋友住旅店而悲伤。

27、师:这里不仅有“常常”一词,而且“不止一次”也是含有“常常”的意思。

28、师:我们课文的6两段得票最低。著名学者张中行先生的文字怎么没能打动你呢?这里面一定还有我们没有品出来的味道。今天,老师就带着你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四段。

29、“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文中举了哪些事例来说叶老在日常生活方面宽以待人的?

30、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31、生:我觉得第二层悲哀是叶圣陶先生做事那么敬业、认真,待人那么诚恳、真诚,张中行先生对这样的人非常尊敬和爱戴,但像叶老这样的人却越来越少了。

32、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第9段)

33、请学生逐个回答(基本为近义词),最后屏显:景仰、哀思(板书)

3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层次清楚,过渡自然,分别写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和“律己严”的两方面特点。需要通过略读的方法梳理文章事件,又是本单元第一篇文章,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略读完成学习目标,略读是粗略的阅读,却不是忽略的阅读,仍旧要通过略读完成学习目标

35、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作者参加遗体告别仪式之后,总想写点什么,一则说说自己的心情,二则作为纪念。三个月后,他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36、再读课文,合作探究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这些品质?或者说本篇文章还体现了叶圣陶先生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从哪里可以体现?

37、生:第2段最后“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38、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39、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先让学生采用略读的方式,把握文章的要点,要求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批注自己的阅读心得,列出自己不懂之处。

40、师:你是通过哪些语句发现的呢?(学生讲述文中的过渡句)

41、生:还有一个是后面的叶老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这里叶老是在询问和尊重“我”的意见。

42、②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4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张中行写的一篇文章,出自他的作品《谈文论语集》。2017年本文入选人教社新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13课,课文由杨波朗读。

44、“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45、选材: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46、事实上,叶圣陶是20世纪20年代第一位写童话的作者。他的作品《稻草人》于1923年出版。这部儿童读物在许多青少年当中极受欢迎。另一个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讲述了一块石头被雕刻成英雄的形象。这个简单易读的故事背后的寓意是嘲笑专家的傲慢自大与人们的麻木。

47、(1)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48、学法指导: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体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9、(2)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

50、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51、把握文体要素进行快速阅读,如记叙文六要素,议论文抓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等。

52、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

53、在文风方面: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本文的文字转换之处,下笔至简,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些地方都是文意转换的地方,而张中行先生均以一句话就完成了转折,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54、生:因为前面5段是写待人宽厚,8段是写严于律己,分开两部分。

55、学习与运用略读的方式,抓住阅读重点,并读出自己的心得。

56、第四部分(第7-10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57、(3)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承上启下过渡到第二个方面总起)

58、师:先生一生行事为人,备受尊敬。他的一生也是践行笔名要义的一生。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圣陶”取自何意?——“圣人陶钧万物”,即有贤德的人圣人能陶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方面是对自己,一方面更是为他人。(屏显)

59、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这些具体而细微的小事,表现了人物的高尚的品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60、学习略读,学会通过抓住关键句段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61、3段: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62、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作者张中行先生也是如此,他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他也是真正的儒生,他和叶圣陶先生亦师亦友,对先生最好的怀念就是理解先生的苦心,传承先生的语文主张。张中行先生的语言既有儒生的典雅,又有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平易简洁的写话风格。

63、略读又称跳读或浏览,是一种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它要求读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据统计,训练有素的略读者的阅读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3000到4000个词。

64、(时症: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6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什么?选取题材是什么?

66、有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这些品质,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谈谈你的看法。

67、师:知道“语文”二字从何而来吗?它是叶圣陶先生在1949首次提出并被采纳的,才有了我们“语文”这门学科。那知道“语文”二字是何意思?叶圣陶先生说,“语”是说话,“文”是写字,语文课就是要训练你们听说读写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还教我们阅读语文的方法:精读和略读。今天,我们就用略读的方法来学习一篇写他的文章:《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板书)。

68、作者在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也找出来做一些品析。

69、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70、生:因为叶老的这种真心深深地打动了张先生。小事见人,末节叶老都做得这样好,更何况其他呢?

71、读单元导语。老师读,学生划出认为重要的语句。

72、①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73、本文所描述的事物很小,但是细小的事物却具有大的特征。召回的内容很多而且很复杂。它不仅写了作者的个人经历,而且还有其他人的报告和评估。由于主旋律,他不会感到分散,而角色形象则归因于这些碎片和细节确实很丰富。

74、本文所叙事情虽小,但是小事情见大品格;所忆的内容多且杂,既写作者亲身感受的事,也有他人的转述和评价,因主旨统摄,并不觉得散乱,人物形象因这些片段和细节真切丰厚起来。从这几件小事中,我们能真切的感受到叶圣陶先生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德。也体会到他在作文、做人上的力求完美,以身作则和对工作的鞠躬尽瘁!

75、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76、(5)颠沛流离: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颠沛:跌倒,比喻穷困,受挫折;流离:浪落。

77、师:张中行先生与叶老有40多年的交情,这么好的一个人去世了,作者是怀了怎样的心情?(学生答)我们再读课文首尾关键句,同样是两个副词,你还读出了作者除了悲哀之外的哪些情感。

78、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站长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

当前作者热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