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知行合一理论『通用文案103句』

时间:2024-04-11 17:04:01

摘要:陶行知的知行合一理论1、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2、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纵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3、每一个懂得如何读书的人,就懂得如何利用所学来增进自己的能力,改善自己生活的方式,并使生活充满意义与乐趣。—赫胥黎4、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

陶行知的知行合一理论

1、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

2、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纵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3、每一个懂得如何读书的人,就懂得如何利用所学来增进自己的能力,改善自己生活的方式,并使生活充满意义与乐趣。—赫胥黎

4、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标签:作文经典上一篇:孰能无过前一句孰能无过前一句是什么下一篇:那一次,我哭了结尾那一次我哭了结尾知行合一到底什么意思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陶行知的知行合一理论)。

5、陶先生说:“想拆开看看是什么东西在响,这没有错。但你要跟大人说一声,不能自作主张。来,你跟我一起到钟表店去好吗?”孩子又望望妈妈,说:“去店里干什么?”陶先生说:“去看师傅修表啊,看他怎么拆,又怎么修,怎么装配,你不喜欢吗?”孩子高兴得跳起来:“我去!我去!”

6、陶行知认为中国学术缺乏一种科学的方法,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达到真正的“致知”。

7、他们接续历史,又瞻望未来;他们立根于诗书佛老,融贯于西哲逻辑,以讲台为阵地,以书刊为舞台,或孜孜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或倡言西方自由、民主和法治。但无一不是希图用自己全部生命去构造个人的立命之所,社会的精神家园;他们在黑暗中喊出的民主和科学,至今仍是我们尚须努力奋斗的方向。

8、育才学校音乐组的壁报《小喇叭》又一期出刊了。壁报前人头攒动,越涌越多。一定有一两篇有水平的创作发表了,同学们边看报,边议论,外围的人向里挤,里面的人不愿让,有人建议:“读一下,读一下吧!”

9、  入读金陵大学,是陶行知人生重要的转折点。此前,他是徽州歙县的一个穷小子,在旧式学堂接受启蒙,在教会学校崇一学堂接受初等教育,人生轨迹近乎寻常。直到1909年进入汇文书院后(金陵大学前身)才得以改变——在金陵大学的5年时间,陶行知“如鱼得水,甚为欢洽”,崭露头角。金大也让他身上的基督教气息渐浓——金大为教会高校,陶行知浸染其中,逐渐被基督教精神影响。日后,司徒雷登说:“(陶行知)一生从事教育,坚信博爱,后主张小先生制,均为基督教精神之最大发挥”,蒋梦麟则称他在推广平民教育时“很有传教的精神”。

10、社会即学校的意思是社会其实是就是一个学校,社会是教育的范畴。通俗来说就是我们的教育要扩大到整个社会,而不是只局限与一部分。我们既要注重学校的教育,也要注重社会的教育。同时一个人在社会中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而且学习也不能不考虑整个社会的环境。

11、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12、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所以,我们要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13、陶行知用其一生,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大教育家的赤子之心,其在教育上的成就可谓是空前绝后,令人为之惊讶和赞叹。回想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混乱年代,先贤们踏着鲜血和泥泞,努力的举起一盏又一盏的微弱火把,挥舞着跃动的鲜艳火苗,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去刺破那厚重的黑暗,迎来新的光明。在绝望无助的黑暗中,心中的信仰是他们永不熄灭的火光,支撑着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先驱者。

14、陶行知(1891--1946),汉族,安徽歙陶行知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5、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

16、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思想今天仍在广泛推行。每次读到陶行知的话时,我总会感叹,他怎么那么先知先觉?他怎么会总结出那么多精辟的话?“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仔细辨辨,妙哉妙哉!真正让我了解了陶公“行知”名字的用意!

17、凡是成功的人,都有很高的境界。自古以来境界不高的人,贪婪算计的没有一个能成大事的。追求知行合境界高,宽阔的胸怀可以广纳贤才,收获人心,成就伟业。在追求高境界过程中,才能更有动力不断学习,完善自己。

18、对这段话的解释,最让我信服的是我最近看到的一本书的解释。知行合一中的知,不仅仅是知识,不仅仅是知道,甚至不仅仅是认同,更重要的,是表里如真如不二。用玄妙一点的话说:就是意识与潜意识,毫无违逆之处。通常的人,大多做不到控制与统一自己的潜意识,所以才需要种种的修炼手段、静坐方法、修养功夫。

19、陶行知是中国民主同盟早期的杰出领导人和优秀代表,他参与发起成立了中国政团同盟(民盟的前身),在1945年10月召开的民盟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干事长兼民主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在抗战胜利后负责民盟总部迁京委员会的工作,并负责筹建民盟南京市支部。曾任民盟重庆支部委员、南京市主委,民盟机关报《民主报》社论委员会委员,并创办了民盟重庆支部的刊物——《民主星期刊》。

20、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21、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22、王阳明出身于官僚家庭,父亲王华曾任礼部左侍郎,在1499年,王阳明中了进士,先后任刑部、兵部主事,1506年由于与大宦官刘瑾(因残害忠良,最后被陵迟处死)结怨,贬到了贵州。1510年升为知县,到1516年又升任右佥都御史,浮后做到了右副都御史。晚年聚众讲学,在世时著作就被弟子们刊刻印行。

23、  生平:(1891—1946)本名陶文濬,因欣赏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改名为知行。1934年,因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又改名为行知。陶为徽州歙县人,幼时进入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师承传教士唐进贤。后经唐介绍,入读金陵大学。1917年,陶行知留美,先后就读于伊利诺伊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归国后,陶行知结合中国国情,发展出一套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相信,教育改造是中国社会改造最为有效之道。1927年至1930年,陶行知在南京郊外的晓庄师范践行这一理论,取得极大成功。

24、我们必须建立“健康堡垒”。要建立健康保垒,必须注意几点:

25、“生活即教育”的意思就是说,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和目的,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只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才能教人积极向上。

26、  教育实绩:创办晓庄师范、育才学校等一系列实验学校,被誉为“乡村教育的圣人”。            

27、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28、通过回顾他们的故事与思想,各同仁可以清晰地看到“大师们”的的言行操守,也能迎面感受到现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信念。

29、  1928年8月,晓庄师范改名为晓庄学校,此时的它已有8所中心小学、6所中心幼稚园、3所民众学校、2所民间医院、1所木匠店等。随着晓庄气象日新,周边的乡村都以它为榜样,不断有其他村子里的人过来学习。1930年,江苏省民政厅还将江宁县北固乡“完全划作实验区,归该校指导进行”,以实现“民有、民治、民享之乡村”。

30、    对“教学合一”,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一是老师的责任不是单纯的教,而在教学生学;二是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方法而定;三是老师需要一面教一面学。第一种和第二种是说老师的教应该和学生的学结合;第三种是说老师的教应该和老师的学相联系。

31、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32、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也叫起源论,陶行知认定教育来源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

33、“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34、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35、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36、  陶行知是以身作则的。1944年10月13日,陶行知致信校务会议说:校务会议是民主教育之组织,希望列席者不是为会议而会议,而是为民主的学习而会议。

37、第一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

38、  芝加哥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杜赞齐曾说,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等人都有可能成为甘地式的人物,但他们最终都没能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政治和权力的产生使得他们必须首先获得权力才能实现理想”。

39、1943年10月16日,在育才学校师生大会上,陶行知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演说。他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性之人”,只要大家去努力,创造之神一定会降临。

40、在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生活,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抱石游泳,学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将拖入水底,还是弃石为好。陶行知不予理会,他坚定而乐观地回答:"我不是抱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达到胜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学校为"爱人",他不把学校学生当"石头",正表明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安全送达理想的彼岸。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成为学校。

41、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所以不能解决问题的,不是真教育。

42、     陶行知(1891-1946)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情怀,为国民教育尽心竭力。他著作宏富、论述精当,特别是“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

43、王阳明进一步提出,人的"一念发动处即是行。"这实际上是取消了真正的"行",所以,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即王船山)批评他"销行以归知"。

44、即使是最好的儿童,如果生活在组织不好的集体里,也会很快变成一群小野兽。

45、首先,我们每天应该问的,是“自己的健康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

46、从几则“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管中窥豹,见识教育大家的风范。

47、提出教育目标:早在他创办南京安徽公学时就为这所学校提出三个教育目标: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环境,要有审美的意境;处世应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48、  和抗战最艰难时期提倡“救亡教育”相似,抗日即将胜利之时,陶行知开始提倡“民主教育”。

49、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50、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51、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52、运用知行合一工具,可以名利双收;可以现实应用,及时获利;可以名垂千古,史书留名。

53、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54、“立心天地,恒以一德,继承先贤之学,笃定一个时代信仰。”

55、陶行知批评传统教育历来把读书、听讲当成“知之始”,并以之为知识的唯一来源,习之既久,学生就“不肯行、不敢行、终于不能行,也就一无所知”。

56、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57、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58、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59、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所以要想学生自得自动,必先有教学生学的先生。这是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一个理由。

60、    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便是“教学合一”。

61、他以“四颗糖”处理学生打架事件,讲台喂鸡揭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不能硬塞”,留下许多教育佳话;

62、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重温下陶行知关于教育的十八句话。以此缅怀陶行知先生,并与大家共勉。

63、最直接的效果是,让别人最短时间相信你的为人,你的成功。而不是觉得满口仁义道德的伪君子,或者是一个迂腐的人。利用知行合一这个工具,可以打败比自己强大一百倍的敌人。最后对自己来说,领悟知行合是一种极高的精神享受,其玄妙的***,比任何***都要过瘾。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意思很简单,就从字面上来理解即可:你脑子里意识到了要什么,你就去做什么,努力去实现,就是要立刻付诸行动,而不是想归想,做却不知猴年马月才做,那样是做什么都不成的。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该怎么做?很多高官说知行合教育家陶行知说知行合马云也说知行合有谁说得清,知行合一到底是什么?

64、陶先生听了笑笑说:“坏了,恐怕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夫人有点愕然:“为什么呢?难道我这样做不对吗?”陶先生摇摇头。夫人又接着问:“陶先生,您是大教育家,您说对这样的孩子该怎么办呢?”陶先生把拆坏的表拿过来,对夫人说:“走,我们上你家去,见见这个小‘爱迪生’。”

65、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66、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

67、为人父母者紧盯着孩子的考试成绩,关注孩子学业能力的心情与观念都可以理解,本质上来说,这是关注孩子未来生存和发展能力的一种体现!但是作为父母,试想,如果你只是盯着孩子的考试成绩,很有可能会培养出一个什么样的人?作为父母的首要职责就是抚养孩子成人成才,培养孩子独立生存能力。同时,培养孩子也必须要有底线思维。没有人想培养出一个高分低能者,也没有人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如果培养出这样的人,那么未来最受伤害的一定是父母自己。

68、他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69、  在教学过程中,学⽣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主动探索,积极思索,⾃主实践,⽣动活泼地开展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的发展⽅式,⾃主地、⽣动活泼地发展⾃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70、让学生走上创造之路,手脑并用,劳力上劳心,这需要六大解放:一解放眼睛,二解放双手,三解放头脑,四解放嘴,五解放空间,六解放时间。

71、第三个,是“钻”字。钻是“钻进去”的钻,就是深入到里面去,看得清清楚楚,取得宝贝。

72、《中国教育改造》《教学做合——讨论集》《普及教育》《怎样做小先生》《中国大众教育问题》《育才手学校册》《古庙敲钟录》《行知诗歌集》等都是他的著作。

73、  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为全世界研究教育的最高学府。在这里的两年时间,陶行知师从孟禄、杜威等名教授,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从“美国公共教育管理”、“学校与社会”、“教育史”、“教育哲学”到“进步社会的教育”,陶行知一一研习,形成了他所谓的“以教育行政”为终身职业的基础。

74、“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做中学活动中“做”的灵魂,强调了“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是获得知识的源泉。手的操作和心智的操作与改变,是主动探究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条件。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在实验中猜想并验证自己的想法,深信:“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为孩子们展开一片充满想象,充满生机的天地!

75、第二要解放小孩子的双手。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在爱迪生时代,美国学校的先生也是非常的顽固,因为爱迪生喜欢玩化学药品,不到三个月就把他开除!幸而他有一位贤明的母亲,了解他,把家里的地下室让给他做实验。爱迪生得到了母亲的了解,才一步步的把自己造成发明之王。那时美国小学的先生不免也阻碍学生的创造力。我们希望保育员或先生跟爱迪生的母亲学,让小孩子有动手的机会。

76、    至今, 陶行知的思想和实践要求,仍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教育实践和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我们现在所有教学法的苍白,在很大程度上说,都与我们没有很好的践行“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有关。

77、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78、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79、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

80、  也是从中华教育改进社开始,陶行知才介入到“平民教育事业”中去。1922年,陶行知在上海见到前总理熊希龄的夫人朱其慧,因后者立志“普及教育”,便将晏阳初在长沙试验平民教育的方法和成果一一告知,朱其慧极感兴趣。1923年春末,晏阳初在嘉兴进行试验,陶、朱一行人便赶往参观,当晚大风雨,不料晏阳初的子弟,包括“木匠、商店徒弟”一一前来,陶行知深受感动。他当即邀请晏阳初前往上海与胡适等人讨论,成立全国性平民教育总机关。

81、第一个,是“一”字。一是“专一”的一。荀子说:“好一则博。”

82、“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83、在外人看来,曾经吃过黄油面包并当过多年大学教授,来到晓庄以后,脱去西装革履、长袍马褂,与师生共甘苦,同农民交朋友的行为是不能理解的。正是陶行知这种不被人理解的举动,却使中国教育的发展走上了一个新台阶。

84、1927年3月,陶行知等创建了第一所试验性的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师范学校。他以乡村教育是“立国之大本”的高瞻远瞩,怀着“爱中华民族中最多数而最不幸的农人”的崇高感情,来到荒山僻野担任每月薪俸不足100元的乡村师范学校的校长,成为我国农村教育的先驱。但是由于社会条件不成熟,陶行知虽然为此作了巨大的努力,平民教育运动仍然并未获得应有的成功。在外人看来,曾经吃过黄油面包并当过多年大学教授,来到晓庄以后,脱去西装革履、长袍马褂,与师生共甘苦,同农民交朋友的行为是不能理解的。正是陶行知这种不被人理解的举动,却使中国教育的发展走上了一个新台阶。

85、“社会即学校”是对待统教育中的封闭性的一种挑战,是在批判杜威“学校即社会”基础上提出的。陶行知先生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学校”,应当拆除学校与社会的围墙,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人人可以作先生,人人可以作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茶馆、戏院、破庙、茅棚等,都可以成为大众的课堂。这是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提出来的,在这里教育不是少数贵族的事,而是普通人也可以做的事。他主张把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86、“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87、第五个,是“韧”字。韧是坚韧,即是鲁迅先生所主张的“韧性战斗”的韧。

88、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运用能力,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小塞涅卡

89、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90、其最核心的观点是做学问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育人先育心,如果品德高尚教育即可有教无类。育人育心,与王阳明的“致良知”无异,而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更是不谋而合。

91、陶行知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学习刻苦,在校成绩非常优异。23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随后赴美留学,曾师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归国后,陶行知致力于宣传新式教育,并针对中国落后的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极力倡导平民教育。他曾说:“中国以农立国,人民十有八九住在乡下。平民教育就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只有农民的教育水平提高了,中国的整体水平才会有发展。”为此,陶行知还放弃了优越的生活与各种名誉,甚至是自身的前途特意到乡下去实践。

92、    教育成果的考核标准,又仅限于反映学生对书本知识掌握程度的考试成绩,又何苦化费更大力气去学习、思考和探索呢。就连一些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很多都是表演课,甚至让一些“不配合老师的差学生”回避课堂。若陶公地下有知,必当为之泣血。

93、   在读到《教学合一》这节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第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第教学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且须和他们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总而言之,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需一面教一面学。我仔细阅读,细细品味,联系我的教学,我感受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教学合一”的观点很有道理,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的课堂设计应适合本班学情,根据学情,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这样学生就会乐学了。教师除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外,确实还需要不断的学习,用丰富的知识去充实自己。不是有句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吗”?

94、  师承:唐进贤(崇一学堂)、包文(金陵大学)、杜威和孟禄(哥伦比亚大学)。

95、总之: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是教学合一的三种理由。第一种和第二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学生的学联络;第三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先生的学联络。有了这样的联络,然后先生学生教能自得自动,教有机会方法找那无价的新理了。

96、事实告诉我们,大人能教小孩,小孩也能教大人。

97、    卢梭说,“他们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个样子,对人也是如此。必须把人像马场的马一样,加以训练,必须把人像花园里的树木一样,照他喜爱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这些描述,恰恰就是当今教育现状的写照。

98、  校园之外,陶行知把精力投入在“办理教育之人”的培训事业中。在他看来,中国实在缺乏教育方面的人才,“中国不想推行义务教育则已,若想推行教育,必从培养改良地方办学人员入手”。1920年暑假,他在南京高师首创暑假学校,录用全国各地教育行政人员及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数期之后,学员数量已达800多,遍及18个省。在后人看来,陶行知所开创“暑期培训”从形式上看,已有后来“平民教育运动”的色彩。

99、另外,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中还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衡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而且立志可以促使勤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改过"是指自己,"责善"是劝别人改过,这里面还包括了"谏师之道",即向老师进谏,指出错误。第二是独立的治学精神和能力。第三是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第四是强调身体力行。这些教育思想对今天的青年人学习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00、“学问是一切前进的活力和源泉”。现在我想到五个字:

101、即使是最好的儿童,如果生活在组织不好的集体里,也会很快变成一群小野兽。

102、  这些观念对陶行知影响极大,余子侠教授说:“所谓‘知行合一’的行,并不涉及对客观世界的具体实践,仅仅是内心修养功夫的一种行为意念或意志方向,丝毫无意助益社会环境的改造和客观世界的变更。”而西方教育理论则表现为“一种外向扩展进取的意志的培养和锻炼”,“有了这种理论武装,陶行知早年积蓄的‘内圣’功夫,开始转化成真正实现‘外王’之道的内在动力。这种‘外王’之道之根本目的,即在于成为改进社会改造环境的真主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站长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

当前作者热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