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思想观点精选句子138句

时间:2023-11-10 16:08:00

摘要:苏格拉底和柏拉图1、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故事(1)、这个时候,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爱情’(2)、苏格拉底(前469——前399)是古希腊雅典人,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他主张有知识的人才具有美德,才能治理国家,强调“美德就是知识”,知识的对象是“善”,知识是可敬的,但并不是从外面灌输给人的,而人的心灵是先天就有的。(3)、柏拉图去了几个小时后...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1、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故事

(1)、这个时候,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爱情’

(2)、苏格拉底(前469——前399)是古希腊雅典人,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他主张有知识的人才具有美德,才能治理国家,强调“美德就是知识”,知识的对象是“善”,知识是可敬的,但并不是从外面灌输给人的,而人的心灵是先天就有的。

(3)、柏拉图去了几个小时后,带回了一支颜色艳丽但稍显枯萎的花。

(4)、不过,当代哲学家们却与苏格拉底不同,因为他们能以将近两千五百年前的哲学思想为基础,从中受益。本书考察西方哲学传统中一些最重要的思想家的思想,这个传统始于苏格拉底。

(5)、柏拉图回答老师:“我找了两小时,发觉这是最盛开最美丽的花,但我采下带回来的路上,它就逐渐枯萎下来”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那就是外遇”。

(6)、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美丽的花了? 柏拉图说道:当我穿越田野的时候,我看到了这朵美丽的花,我就摘下了它,并认定了它是最美丽的,而且,当我后来又看见很多很美丽的花的时候,我依然坚持著我这朵最美的信念而不再动摇。所以我把最美丽的花摘来了。 这时,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幸福。 

(7)、第二天清早,当她正坐在那儿想着一些问题时,突然听到树篱里有沙沙的声音以及类似蒸汽引擎“噗!噗!”喷气的声音。下一秒钟,一条金色的狗已经钻进了密洞,嘴里衔着一个大信封。

(8)、智者们不相信有确定的真理,因而所教的只是如何在论辩中取胜。苏格拉底也被当作一名智者,他也教导众多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但他不收学费,并且教导的目的是达到对真理和善的理解。苏格拉底喜欢上街找别人聊天,他把自己称作“助产士”,帮助别人生产思想,具体的做法就是“辩证法”,即你来我往地问答。通过来回的问答,对话的人就能逐步发现自己观点的不足,逐步完善观点。而苏格拉底从不直接说出自己的正面观点,我们往往不知道作为对话引导者的他本人的看法是什么。有些人会感谢他的引导,有些人则会因为观点被他所批驳了而失脸面,从而讨厌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总是表现得非常谦虚,说自己是个无知的人,但恰恰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无知,他又被认为是一个最有智慧的人。

(9)、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老师,什么是艳遇?

(10)、一个探寻爱与真理的少女,一个贯彻爱与真实的人民教师。 

(11)、柏拉图 苏格拉底的徒弟,他的家族是寡头政治的当权者之一。出身于此,他和当时的贵族青年一样热衷于政治。他本就不满寡头政治的暴力手段,更是厌恶他们企图借苏格拉底之手作恶的行径。民主制复辟,处死了苏格拉底,他因此对现存的一切政体失望,决心通过哲学改变统治者,改造国家。《理想国》就是他的政治理想。 柏拉图灵魂的三重区分:理性——统治思想活动/激情——控制情感/欲望——肉体的趋乐避苦。 理性是最高的,不朽的。“国家是大写的人”——统治者——理性的哲学王/保卫者——有勇气,受过良好教育的武士/民众——节制欲望的各司其职的大众。统治阶层——包括武士——没有私人利益,包括婚姻,私人财产等,都是政策安排的,后代是共同养育的。柏拉图对民主制的批判——无节制的自由按照意见(多数人)而不是理性统治必然导致僭主制——一个强力的能提供保护的当权者。 柏拉图后期的《法律篇》中,提出了现实可行的“次好”的法制——“法律是主宰,统治者只是法律的仆人”,“一个可朽的灵魂,当他承担了最高的、不受约束的权利,就一定会失去他的智慧和真诚”,但柏拉图的法制依然是保守的,比如限制个人信仰,农业社会,联邦公民人数50分59个部落等。

(12)、苏格拉底微笑着说:“我请你穿越这片稻田,去摘一株最大最金黄的麦穗回来。但是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而且你只能摘一次。”

(13)、这些人一生都以为,洞壁上的投影就是真实世界。后来,其中一人挣脱了锁链,把身子转向了火把。最初,他的眼睛还看不清楚,接着便看清了自己所在的地方。他蹒跚地走出山洞,终于见到了太阳。他又回到山洞中,里面的人都不相信他禁不住告诉他们的外面的世界。

(14)、柏拉图指着帐篷边的的一朵花说:这就是最好看的花啊。

(15)、我必须加上一点,从今以后,我将不能亲自送信了。因为长此下去,风险太大。以后这些信将由我的小小使者送来,同时将会直接送到花园的密洞中。

(16)、但他们所教的演讲术、辩论术等是一种工具,可以为城邦造福,也可为罪犯辩护。智者们并不太关心它们的目的,只是教人“如何使弱的论证变强”,这引起一些人的非议。这与他们的哲学观点是相关的。他们带着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眼光来反思习俗、法律和道德规范,认为各种习俗、道德都是人为约定的东西,没有好坏对错之分。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这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观点,我们只能认识事物呈现给我们的样子,至于事物本身是怎么样的,它的本质是什么,我们既不能也不必要知道。人们的感觉就是最终的判断标准,一阵风吹来,甲觉得冷,乙不觉得冷,但他们都是对的,至于风本身是冷是热没有确定的答案。如赫拉克利特说万物既存在又不存在,巴门尼德说存在是普罗泰戈拉认为他们看到的都是表象,事物真正来说是什么样的,不用关心,也不可能知道。

(17)、无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后就不要停止。无论你从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后就不要悔恨。

(18)、哲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好奇心的缘故。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神话的世界观和希腊最早的哲学家自然派哲学家。

(19)、我读你的信读得津津有味,不过却有些后悔。遗憾的是,有关共进咖啡的事,我恐怕要让你失望了。总有一天我们会见面的,但可能要等很久我才能亲自到船长弯来。

(20)、好的婚姻仅给你带来幸福,不好的婚姻则可使你成为一位哲学家。

2、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思想观点

(1)、根据柏拉图的说法,人体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头、胸、腹。人的灵魂也相对的具有三种能力。“理性”属于头部的能力,“意志”属于胸部,“欲望”则属于腹部。这些能力各自有其理想,也就是“美德”。理性追求智慧,意志追求勇气,欲望则必须加以遏阻,以做到“自制”。唯有人体的这三部分协调运作时,个人才会达到“和谐”或“美德”的境界。在学校时,儿童首先必须学习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而后再培养自己的勇气,最后运用理性来达到智慧。

(2)、孩子害怕黑暗,情有可原;人生真正的悲剧,是成人害怕光明。

(3)、苏格拉底一次次地证明:他在市集上见到的人,其实并不真正懂得他们自以为懂得的东西。一位将军®与苏格拉底对话,满以为自己懂得什么是“勇气”,但20分钟之后,却一头雾水地走掉了。

(4)、苏格拉底(公元前四七○年~公元前三九九年)也许是整个哲学史上最神秘难解的人物。他从未留下任何文字,但却是对欧洲思想影响最重大的人物之一。

(5)、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另有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对话都有苏格拉底出场。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的苏格拉底。

(6)、我们以为自己理解真实,其实并不理解。柏拉图认为,唯有哲学家才能理解世界的真正本质。哲学家发现了真实的本质,靠的是思考,而不是他们的感觉。

(7)、 苏格拉底(前469年至前399年),出身雅典手工艺家庭,自学成才。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一生并没有留下任何著作。

(8)、柏拉图是位极其重要的哲学家,他和亚里士多德一起撑起了整个西方哲学大厦。30岁时老师苏格拉底被判了死刑,这件事在他心中造成了很大的震动和影响。40岁他在雅典开办学园,是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所大学。他面临的问题就是智者派的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智者派认为没有确定性的知识,而柏拉图要为知识重新奠定基础。首先他对意见(opinion)和知识(knowledge)作出了明确的区分,然后表明我们是拥有知识的,并解释我们能够对之获得知识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9)、公元5世纪的雅典人,与柏拉图《理想国》中设想的公民大不相同。他们崇尚民主制,尽管只有10%的人口享有选举权。例如,女人和奴隶就被自行排除在了有权参加选举者之外。但雅典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精心建立了一种通过抽签选举的制度,保证了每个人在影响政治决策方面机会均等。

(10)、还有一次,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幸福? 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这片田野,去摘一朵最美丽的花,但是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而且你只能摘一次。於是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捧著一朵比较美丽的花回来了。

(11)、耗时于阅读,你将因别人辛苦得来的体验,轻易吸收并改善自己。

(12)、即使是在今天,仍有很多人相信某些疾病——如艾滋病——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也有许多人相信可以用超自然的力量痊愈。

(13)、如果,不幸福,如果,不快乐,那就放手吧。如果,舍不得、放不下,那就痛苦吧。

(14)、“不错。”尤西德姆斯答道,他此刻已经糊涂了。尤西德姆斯认为“欺骗是恶德”,但苏格拉底举出了一个机智的反例,证明了这种普遍观点并不适用于判断一切情况。尤西德姆斯此前还不理解这一点气

(15)、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古希腊时期并称“希腊三贤”,是二代师生关系。

(16)、 “理念“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它们并非幻想中的不存在的东西,而是比特殊事物更为真实的实体。我们有“大象”、“电脑”这样的理念,有“三角形”、“正方形”的理念,还有“正义”、“美”、“善”等理念。事物是什么样的,表明它分有了怎样的理念。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都叫三角形,表明它们有共同的东西,分有了共同的理念:“三角形”本身。这个理念是所有三角形的原型,每一个日常所见的特殊三角形只不过是它的摹本,而原型比摹本更真实、更完满,就像事物比影子更真实完满一样。“三角形”本身没有感官所对的三角形那样的缺陷,它是理智的对象,关于它的知识是确定的。

(17)、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都有苏格拉底出场。

(18)、柏拉图,原名:亚里斯多克勒斯,(前427年至前347年),出身于雅典贵族,师从苏格拉底,直到苏氏逝世。后游历四方,到前387年返回雅典创立了自己的学校并执教40余年。

(19)、有一天,柏拉图问苏格拉底:“老师,什么是婚姻?”

(20)、凯勒丰将这个神谕告诉给了苏格拉底,后者最初并不相信。这个神谕的确使他困惑,他想:“我所知甚少,怎会是雅典最有智慧者?”他用了许多年的时间向众人提问,意在找到比他更聪明的人。

3、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关于爱情的对话

(1)、真实的圆形绝不会如此。但你知道我所说的“完美的圆形”是什么意思。那么,什么是完美的圆形呢?柏拉图会说,完美圆形的理念(Idea)就是圆的“理式”(Form)气你若想理解圆形,那么,你一心思考的便应当是圆的“理式”,而不是你画出来的、凭你的视觉看到的圆形(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都不完美)。

(2)、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你须贡献你挚情的爱,学习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

(3)、苏格拉底并不认为自己是个“智者”,即博学或聪明的人。他也不像诡辩学家一样,为赚钱而教书。不,苏格拉底称自己为“哲学家”,而他也的确是一位真正的哲学家,因为哲学家的英文philo—sopher这个字的意思是“一个爱好智慧的人”。

(4)、苏格拉底都代表了一个新的时代。他是第一个在雅典诞生的伟大哲学家,他和他的两位传人都在雅典生活、工作。

(5)、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洞喻,它有丰富的寓意,不同的人能对之有不同的解读。爬出洞口的艰难过程比喻了受教育的艰苦和重要性,柏拉图设想正确的教育首先是体育和音乐的学习,接着是数学、几何学、天文学、辩证法,经过这一系列的训练后一个人才有能力把握纯粹理念。洞喻驳斥了相对主义,智者们认为人们只能看到墙壁上的影子,看不到真理,柏拉图则认为洞外存在着真理。洞外之人回到洞内的遭遇喻示了知识分子精英与一般民众的矛盾关系,一方面精英有责任开启民智,另一方面这又可能是危险的和不被理解的,在此柏拉图暗示了苏格拉底的遭遇。民众看到的往往是没有太大价值的影子,但它们自认为是真相。为锁链所困的人扭转头来也喻示着灵魂的转向,灵魂从身体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并回忆自己本在的理念世界的情形。从变化者转向不变者,从可朽者转向不朽者,这也是西方伦理学的一个恒久的主题。

(6)、柏拉图认为,这种完美平衡,应像完美平静的头脑与四肢对情感和欲望的控制。遗憾的是,他这个社会模型与民主制大相径庭,会将人们置于众多谎言与强权的联合支配之下。

(7)、因为年代久远,加上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所以后世把他们的作品混淆也属于正常!

(8)、人们认为,《柏拉图对话录》的一些思想不是苏格拉底的,而是柏拉图的,其中之一是:世界根本不像它显示出来的那样。外表和真实之间存在着重大差别。我们很多人都把外表误解为真实。

(9)、我们一直寻找的,却是自己原本早已拥有的;我们总是东张西望,唯独漏了自己想要的,这就是我们至今难以如愿以偿的原因。

(10)、苏格拉底只好走进森林里去找他,最后发现柏拉图已在树林里安营扎寨。

(11)、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自上而下的严格控制。那样的国家,今天会被叫做极权国家。柏拉图认为,允许民众投票选举,就是允许乘客驾驶航船让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做主宰,则更有益处。

(12)、假使把所有的人的灾难都堆积到一起,然后重新分配,那么我相信大部分的人一定都会很满意地取走他自己原有的一份。

(13)、柏拉图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他开创了吕克昂学园

(14)、公元前399年,年届七旬的苏格拉底被雅典人梅列图斯(Meletiis)告上了法庭。梅列图斯指控苏格拉底藐视雅典人的众神、宣传他的几个新神明。梅列图斯说,苏格拉底教唆雅典青年为非作歹,怂恿他们反抗权威。

(15)、柏拉图提出了比苏格拉底更为完整的教育理论。他的教育理论集中表现在他的最著名的一本著作《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当时希腊各城邦国家的政治制度都不够理想,弊端很多。于是他把当时希腊的各种政治制度以及当时希腊以外(如埃及等)的政治制度加以分析、比较、综合、总结,设计了自己的一种政治制度,作为自己的理想国家。

(16)、后来苏格拉底被雅典人指控为不信神和败坏青年,并被判了死刑。他本可以避免死刑,但他为了坚持自己的原则而不愿意向五百陪审员妥协。后来他在监狱里也有机会逃跑,但他选择了不逃跑,坦然面对死亡,最后喝毒酒而死。苏格拉底的审判,或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文化史上的一大事件,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一般的看法是,苏格拉底之死代表着哲学的危险,他从事的哲学批判工作挑战了人们心中的神话世界和传统思维,这让人们难以接受。人们还认为苏格拉底之死代表了民主制的堕落和缺陷,因为他的死是被五百陪审员用民主的方式投票决定的。他的学生柏拉图就认为民主制是不完满的。但当代一位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认为,苏格拉底恰恰是为了维护民主制度而死,他本人赞赏民主制,但柏拉图歪曲了他的理念。(以前写了一篇关于波普尔论苏格拉底的总结:苏格拉底与民主制)

(17)、这个挣脱锁链、获得了自由的人就像哲学家。他看到了外表后面的东西。普通人对真实几乎一无所知,因为他们只满足于观看眼前的东西,而不去思考那些东西的内部。但外表却是骗人的。他们见到的只是影子,不是真实。

(18)、人们来到德尔菲后,必须将他们的问题呈现给负责神论的祭司,再由祭司将问题转达给琵西雅。而她的回答往往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因此必须由祭司加以解释。人们就如此这般得着了阿波罗智慧的恩赐,并相信他无所不知,甚至可以预见未来。

(19)、苏格拉底认为,真理一直就在那儿,只是我们自己从小开始只是透过感觉去了解,只听到成见、先入为主的想法就没法去认识。以至于我们认不清真理。真理,像盒子里被遮蔽的东西,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盖子打开。

(20)、快乐的秘密并不在于寻求更多想要的,而是在于培养清心寡欲的能力。

4、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关系

(1)、哲学判断智慧,靠的是争论、辩论和提问,而不靠盲目地相信事物(仅仅因为某个大人物告诉你它们是真的,你就深信不疑)。苏格拉底认为,智慧不是知道很多事实,也不是知道如何做事。

(2)、于是,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捧着一朵比较美丽的?回来了。

(3)、她在林中空地旁的一截树木残桩上坐下,手里仍拿着那个棕色的信封。她把它拆开,拿出几页打着字的信纸,开始看信:

(4)、柏拉图因此得出一个结论: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他称这个实在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这种独树一格的观点我们称之为“柏拉图的理型论”。

(5)、柏拉图(Plato,Πλάτων, 约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另有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对话都有苏格拉底出场。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的苏格拉底。

(6)、柏拉图有了之前的经验,充满信心的去了.......

(7)、柏拉图去做了,过了三天三夜,他也没有回来。

(8)、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

(9)、苏菲给可敬的哲学家写了信,想弄清这位哲学家的大名。在信纸的最下面,她写上“烦请回函”这几个字。

(10)、柏拉图又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外遇? 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 可以来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 柏拉图又充满信心地出去。 两个小时之后,他精神抖擞地带回了一支颜色艳丽但稍稍焉掉的花, 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花吗?”

(11)、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

(12)、苏格拉底说:你再到森林走一次吧,去摘一支最好看的花,这次没有规则,只要最后带一支回来就可以了。

(13)、智者说话,是因为他们有话要说;愚者说话,则是因为他们想说。

(14)、柏拉图想取缔大部分艺术,因为他认为艺术表现的真实是假的。画家描绘事物的外表,但外表却会使人们误解“理式”。

(15)、他终于理解了这个神谕的含义,知道了那位女先知所言不假。很多人都懂得自己从事的事情——木匠懂得木工,士兵懂得作战。但其中没有一个人具备真正的智慧。他们并不真懂他们谈论的事情。

(16)、我们一直寻找的,却是自己原本早已拥有的;我们总是东张西望,唯独漏了自己想要的,这就是我们至今难以如愿以偿的原因。

(17)、柏拉图因此得出一个结论: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他称这个实在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这种独树一格的观点我们称之为“柏拉图的理型论”。

(18)、它口中衔着一个棕色的大信封,随后便将信丢在苏菲的脚跟前。苏菲打开大信封,开始看了起来。

(19)、古代希腊人相信人们可以透过著名的德尔菲(Delphi)神论知道自己的命运。负责神论的神是阿波罗。他透过他的女祭司琵西雅发言。琵西雅坐在土地裂缝上方的一张凳子上,裂缝中会冒出一股催眠般的蒸气,使她进入恍惚的状态,而成为阿波罗的代言人。

(20)、洞穴神话记载于柏拉图的对话录《理想国》(TheRepublic)中。柏拉图在这本书中也描述了“理想国”的面貌。所谓“理想国”就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的国度,也就是我们所称的“乌托邦”。简而言之,我们可以说柏拉图认为这个国度应该由哲学家来治理。他用人体的构造来解释这个概念。

5、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说婚姻爱情理解

(1)、苏格拉底的大智慧,来自他一直不断地提问,来自他一向乐于为自己的思想争辩。他说,唯有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人生才有价值。未经省察的生存适于牲畜,却不适于人类。

(2)、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老师,什么是生活?”

(3)、柏拉图式爱情是一种纯精神的爱情观,追求心灵的沟通。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惟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惟有超凡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4)、当许多人在一条路上徘徊不前时,他们不得不让开一条大路,让那珍惜时间的人赶到他们的前面去。

(5)、相反,苏格拉底不负“牛虻”之名,使雅典人更加恼火。他说自己毫无过错,而雅典人本该奖励他,为他提供免费餐饭,而不该惩罚他。苏格拉底这番话,自然未被雅典人接受。

(6)、雅典人以投票决定苏格拉底是否有罪。组成大陪审团的501位公民中,认为苏格拉底有罪的人刚过半数。苏格拉底被判了死刑。苏格拉底若是愿意,他本来可以演说一番,使自己免于死刑。

(7)、 苏格拉底(前469年至前399年),出身雅典手工艺家庭,自学成才。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一生并没有留下任何著作。

(8)、她用一只手摸了摸床底下,没错,昨晚收到的信还在那里。不是梦。

(9)、Themoreyouread,themorechance 

(10)、当爱情轻敲肩膀时,连平日对诗情画意都不屑一顾的男人,都会变成诗人。

(11)、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

(12)、让我们一起爱自己、爱他人、爱一切生命,接受爱、传播爱、在爱中长大!

(13)、但是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而且只能摘一次。

(14)、人生在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只不过是一个人的本能;而懂得自己不需要什么,这却是一个人的智慧。

(15)、这些都是非常严重的指控。我们现在很难知道这些指控是否属实。苏格拉底也许真的反对他的学生遵奉国教,一些证据也表明他很乐于嘲讽雅典的民主制。这与他的性格一致。很多雅典人都相信对苏格拉底的指控,这是不争的事实。

(16)、人们只在梦中生活,唯有哲人挣扎着要觉醒过来。

(17)、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18)、“未经反省检查的人生不值得活”这个时候他在不断探问,到底怎么样反省我的人生呢?所以他喜欢在街上跟别人聊天,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可能是按照大家的方式、大家的说法,并没有真的了解自己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

(19)、在这世上有,且仅有一个人, 对你而言, 她(他)是完美的, 而且仅对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说, 任何一个人, 都有其完美的对象, 而且只有一个。

(20)、~~~~~~~~~~~~~~~~~~~~~~~~~~~~~~~~

(1)、柏拉图摇摇头说:“开始我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但是最后空手而归!”

(2)、柏拉图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

(3)、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他的著作包含许多学科,包括了物理学、形而上学、诗歌(包括戏剧)、音乐、生物学、动物学、逻辑学、政治、政府、以及伦理学。

(4)、苏格拉底并没有提出他的政治哲学。苏格拉底死于民主制,如果说苏格拉底反对民主制,说的是衰败的雅典民主政治。 苏格拉底的政治理想是社会正义,国家强盛。他赞成的是伯利克里宣称的——对一切人公正的——民主政治。

(5)、又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生活? 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 可以来回走。 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

(6)、苏格拉底问他怎麽空手回来了? 柏拉图说道:当我走在田间的时候,曾看到过几株特别大特别灿烂的麦穗,可是,我总想著前面也许会有更大更好的,於是就没有摘;但是,我继续走的时候,看到的麦穗,总觉得还不如先前看到的好,所以我最后什麽都没有摘到。。。 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爱情。 

(7)、“我如果把它摘下来,它马上就枯萎。即使我不摘它,它也迟早会枯。所以我就在它还盛开的时候,住在它边上。等它凋谢的时候,再找下一朵。这已经是我找着的第二朵最好看的花。”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你已经懂得生活的真谛了。”

(8)、这时,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婚姻。

(9)、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苏格拉底的学生,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图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他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

(10)、孩子害怕黑暗,情有可原;人生真正的悲剧,是成人害怕光明。

(11)、恋爱,在感情上,当你想征服对方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对方征服了。首先是对方对你的吸引,然后才是你征服对方的欲望。

(12)、现在我们要谈谈三位伟大的古典派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这三位哲学家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了整个欧洲文明。

(13)、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

(14)、柏拉图学园中教授的科目包括哲学、数学与体育。不过,说“教授”其实不太正确,因为柏拉图学园也是采取活泼的对话方式上课,因此柏拉图之所以采用对话录的形式来写作并非偶然。

(15)、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是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16)、这时,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幸福。

(17)、苏格拉底并不只是靠理性就去想象或者去思考,往上他有城邦的传统信仰作为上限。在信仰和法律之间,人的行为就有大致的一个范围、大致的规范。苏格拉底受后人崇拜的地方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他虽然被人诬告,冤枉受刑而死,但是他还是遵从城邦的法律;只要程序正义,虽然被冤枉,他也愿意接受,代表对法律的肯定。另一方面,城邦传统的信仰让他认为有神明来做最后的裁决,而死亡不见得是人生里最可怕的事。最可怕的当然是偏离了真理之路,走上邪恶之路。

(18)、再比如我们看到这朵花是美的,这条瀑布也是美的,为什么都能叫做美的?是因它的色彩而美吗?是因它的形状而美吗?柏拉图给出了一个简单的答案:一个事物之所以美,就是因为它分有了美本身(用“XX本身”表示XX的理念),故而它成为美的。理念论最大的特点是“分离”,理念具有客观实在性,独立于个体事物之外而存在。即使把所有三角形都破坏,三角形的理念仍然存在,它是永恒而不变的。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二重划分造成了两个世界的分隔,柏拉图向往一个世界,摒弃另一个世界,认为我们要从感官粗浅的认识中脱离出来,去用理智来把握普遍而永恒的理念。

(19)、当她坐在那儿思考时,听见树篱靠近树林那一边的干枯灌木丛中有某个东西正沙沙作响。一只猎狗钻进了密洞。

(20)、信封的边缘有一点潮湿,并且有两个小洞。为何会这样呢?有好几天都没有下雨了呀!

(1)、无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后就不要停止。无论你从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后就不要悔恨。

(2)、我依然坚持着我这朵花就是最美的信念而不再动摇。

(3)、柏拉图,原名:亚里斯多克勒斯,(前427年至前347年),出身于雅典贵族,师从苏格拉底,直到苏氏逝世。后游历四方,到前387年返回雅典创立了自己的学校并执教40余年。

(4)、我们之所以能够得知苏格拉底的生平,主要是透过柏拉图的著作。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后来也成为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5)、其中一例是他与尤西德姆斯的交谈。苏格拉底问:欺骗是不是恶德?尤西德姆斯答道:欺骗当然是恶德。苏格拉底又问:你的朋友十分绝望,意欲自杀,你偷走他的刀,这是不是欺骗行为?这当然是欺骗行为。但这么做是道德的,并非不道德,难道不是吗?这是做好事,不是做坏事——尽管这是欺骗行为。

(6)、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这片田野,去摘一朵最美丽的花,但是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而且你只能摘一次。

(7)、在现代医学发达以前,人们普遍认为疾病是由某些超自然的原因所造成。英文influenza(流行性感冒)一词实际上的意思是“受到星星的不良影响”。

(8)、如果,不幸福,如果,不快乐,那就放手吧!如果,舍不得、放不下,那就痛苦吧!

(9)、他宁愿死,也不肯沉默。他内心的声音告诉他应当不断地质疑一切,他不能违背这个使命。他喝了那杯毒酒,很快死去了。

(10)、柏拉图叹了口起气说:“很难得看见一株不错的,却不知道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无奈只好放弃;于是,再往前走,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可是我越往前走,越发觉不如以前见到的好,所以我没有摘;当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原来最大的最饱满的麦穗早已错过了,只好空手而归咯!”

(11)、这个山洞的故事,后来生发出了所谓“柏拉图理式论”

(12)、没有什么比健康更快乐的了,虽然他们在生病之前并不曾觉得那是最大的快乐。

(13)、讲到知识,苏格拉底最著名的论断是“美德即知识”。一个人总是趋利避害的,他肯定想要快乐而非痛苦。而好的事情令人快乐,坏的事情令人痛苦。这种快乐和痛苦并非就当下而言,而是长远来说的。所以一个人肯定会去选择做好的事情。但为什么我们在生活中能看到一些人作恶?苏格拉底认为,这是因为他误认为那件事情是好的,如果他知道那是恶事,他肯定不会去做。我们做的每件事情,要么它是好的,要么我们“误认为”它是好的。故而关于好坏的知识就非常重要了,因为只要我们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我们就必然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做好事。所以美德即知识,即关于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的知识。

(14)、据说希腊医学的始祖是大约公元前四六○年时,在寇斯岛诞生的希波克拉底。根据希波克拉底派的医学传统,要预防疾病,最重要的就是饮食起居要节制,同时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15)、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蒙蔽的人。

(16)、在苏格拉底之前有许多哲学家,他们有很好的见解,在探讨宇宙、探讨人生方面都有一些不错的看法;但因为他们的著作残缺不全,只是一些断简残篇,所以很难做比较系统的理解。苏格拉底没有著作,但是他的学生柏拉图《对话录》里面发挥他的想法。

(17)、 “知道”和“认为”有什么不同?“我知道A”和“我认为B”的区别就在于,A这个论断是真的,否则你不能说你“知道”,而B可以是假的。人们可以说“我认为1+1=3”,但不能够说“我知道1+1=3”。所以“知道”的对象,即知识,是真的,而“认为”的对象,即意见,并不必然包含真。知识是经过理性推论得到的,有其确定性和不变性,而意见则是不经过理性的、不确定的东西。只有意见没有知识的人,就像蒙住眼走路,他即使走对了路,也只是碰巧。柏拉图把意见和知识明白地区分开了。但智者们可以反驳:虽然区分了意见和知识,但实际上我们所得到的一切都是意见,不存在知识。而柏拉图表明了作为真理的知识是存在的,比如数学知识,无论对哪个人来说都是真的,它不是人们的约定,不依赖人的想法为转移。

(18)、在这个纷扰的世俗世界里,能够学会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也是一种境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站长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

当前作者热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