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最著名的三首诗『优美文字79个』

时间:2024-04-08 21:07:07

摘要:高适最著名的三首诗1、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2、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3、直到父亲去世后,哥将军才痛改前非,决心干出一番事业。(高适最著名的三首诗)。4、第三句“借问梅花何处落?”中的“梅花何处...

高适最著名的三首诗

1、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2、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3、直到父亲去世后,哥将军才痛改前非,决心干出一番事业。(高适最著名的三首诗)。

4、第三句“借问梅花何处落?”中的“梅花何处落”则是双关语。这里的梅花并不是真的梅花,而是诗人虚构出来的意境,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上句中羌笛吹奏的曲子是《梅花落》,一语双关。《梅花落》原本是汉乐府横吹曲,在诗歌作品中常被用来表达离情。

5、  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唐代大臣、诗人。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后人将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为“边塞四诗人”。

6、乾元元年(758年),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两年后,他辞官来到成都,在浣花溪修建草堂定居。由于失去了经济来源,他的生活一度陷入困境。此时,高適恰好入蜀担任彭州刺史,得知杜甫的情况后,不仅寄诗慰问,还经常派人给杜甫送钱送粮,帮他渡过难关。

7、能够投身军旅,高適相当兴奋,他在诗中表达了这种欣然的心情。“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送李侍御赴安西》)真是壮志满怀,雄心勃发。在《塞下曲》中他又写道:“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从中可以看出那种向往战功的慷慨豪情。

8、开元十八年(730年),契丹背叛唐朝,唐玄宗下诏征讨。高適于第二年北上蓟门,奔赴边塞,面对壮丽的山川和紧张的战局,他写下了“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的诗句,表明自己希望像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那样在边塞立功封侯。为了实现梦想,高適投奔到当时负责驻防蓟门的信安王李祎的帐下,递上了《信安王幕府诗》,表达了自己入幕从戎的强烈愿望,可惜李祎并没有把这个年轻人当回事。在边塞游走两年后,终因“北路无知己”,高適无奈地结束了这次行程。

9、——同年十二月,高适升为淮南节度使,掌管大唐最富庶的地区,并组织军队讨伐造反的永王李璘; 

10、《别董大二首(其一)》  (盛唐·高适·七言绝句)

11、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12、高適的边塞诗经常被拿来与岑参相比较,有人以为他的诗“体气狭小”,不及岑参的高歌激昂,故而“岑胜高远甚”。唐人殷璠则认为:“適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

13、在那里,他一边学习,一边从事人类最原始的职业——种地。

14、第二句取自白居易的《钱虢州以三堂绝句见寄因以本韵和之》

15、“曛”,日落余光,昏暗。这一句是送别之时的场景描写。

16、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下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17、开篇先是由景入情,从而层层推进,以此来表达诗人对于故乡的思念,“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冰雪快要融化了,很快就会见不到雪,而入侵的胡人却悄然返还。此时外面的月色很明亮,一轮明月正高高地挂在夜空中,不时还传来悠扬的笛声,在这戍楼之间徘徊,听了真是让人肝肠寸断。

18、  诗大体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校尉”两句写抵达前线。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我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之袭来。“战士”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拚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损兵被围的原因,是诗的主旨。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诗虽古体,多用偶句,此段因内容需要,而犹着意作对仗。又此诗平仄转韵,一般四句一转,独此段八句全用仄韵,与表现双方摇摇不安的心绪相适应。杀气成云,刁斗传寒,都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岂顾勋”三字,仍是对将帅的讽刺。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诗以“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再次点明主题。盛唐时,殷璠评高适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此诗确实可以作为代表。

19、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20、原来安史之乱时,李白避乱南下,隐居于江西庐山。至德元年(756年),永王李璘擅自引兵东巡,路过庐山时,盛邀李白入幕。李白一直沉浸于报国无门的痛苦中,不仅欣然前往,还满怀激情地写下了《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中写道:“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雁鹜池。”天真的他以为只要永王出征,就能“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可惜李璘耀武扬威的目的不是为了北上平叛,而是想拥兵自立。此时高適正接受唐肃宗的重托,以淮南节度使的身份,踏上了讨伐李璘的征程。

21、李白着急了,在浔阳的看守所里,亲自给高适写信,回忆了他们的友谊。最后问道,

22、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23、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24、  《河岳英灵集》:评事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自远。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且余所最深爱者:“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

25、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26、综观高适的这首诗,在苍茫又清澄的夜境里,诗人起用了离情,却并不低沉。高适当年曾多次出塞,去过辽阳,到过河西。对于他来说,应是有着边塞情怀。高适也有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所以这首诗才能看起来感而不伤。除此之外,也有战士的戍边之志蕴含其中。细细品读,令人回味无穷。

27、杜甫非常感动,在《酬高使君相赠》中写道:“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后来高適改任蜀州刺史,杜甫专程从成都到蜀州拜望,分别之时,高適非常惆怅,写下了著名的《人日寄杜二拾遗》:“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杜甫则回和一首《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无限感慨地说:“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长笛谁能乱愁思,昭州词翰与招魂。”北宋绍兴年间,蜀州州官计敏夫为了纪念杜甫与高適的深厚友谊,在蜀州修建了“尚友阁”,并将他们的这两首诗雕刻其间,供后人凭吊。

28、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29、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之乱时,被刺史闾丘晓所杀。这点可能是唯一令我们感到遗憾的,即生的洒脱,死的不明不白。

30、他的伯乐,先是哥舒翰,后是唐玄宗和唐肃宗。

31、你不要担心前路就没有知己,以阁下高才,天下能有几个人不认识你呢?

32、就象他的名字——境界高远的地方,才是他的舒适区。

33、媒体合作、品牌宣传请联系牛哥(ID:ntanqin)

34、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

35、王昌龄的闺怨诗写的很好,但学者普通认为他最好的还是边塞诗。他的边塞诗雄浑高昂,意境深远,有着慷慨郁勃的雄浑之美,更有深情幽怨的意境之美,既体现了时代风貌,也折射了诗人心灵思想,有丰富的美感特质。

36、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37、讲述人:王立仁,历史文化学者、兰州市孔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诗词咏兰州》编辑。

38、死后更是被冠以“忠”的谥号,这是一种很高的荣誉。

39、作为军事迷,高适随即写了一首《燕歌行并序》应和。

40、高適的诗写得好,一方面因为天生的才气,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认真。相传他曾外出巡察,路过杭州清风岭一座禅寺时,触景生情,在寺庙的墙壁上题下一首诗:“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离开禅寺后,他仔细观察钱塘江水,发现月落时,江水随潮而退,只剩下半江水。他想起那首诗,觉得应该把“前村月落一江水”中的“一”字改为“半”字。巡察归来,高適特地回到寺院,把墙上的诗改了。

41、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42、  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43、  塞外,浓郁的月色笼罩大地,征战沙场的战士伴着寂静的月夜遥望着千里之外的家乡……

44、如果用世俗的眼光看,高适的人生,一直蹉跎到了49岁。

45、冬日时分,高适与董庭兰在河南老家相遇,喝得昏天黑地,伸手不辨五指。

46、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47、唐代:高适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48、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49、高適,唐代诗人,生于700年,卒于765年。字达夫、仲武,渤海蓨(音同条,今河北景县。)人。

50、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5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今天挑战一首长诗,跟大家分享高适的《燕歌行》。

52、高适,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早年仕途失意。

53、只是从此,高适和李白,这对曾经的好朋友、患难之交,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54、只听一个歌伎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笑道:“我的绝句一首”,伸手在墙壁上画了一道。随后一个歌伎张口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高適也在墙壁上画了一道,说:“这是我的。”第三个歌伎又出场了:“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昌龄很得意,说道:“我已经两首了。”

55、高适联系到很多反对永王的军队,暗中策反永王的心腹。

56、一而再,再而三的人生挫折,让高適相当郁闷,此时只有诗能让他抒发这种不遇的悲慨,发泄这种愤懑的情绪。“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斗酒相留醉复醒,悲歌数年泪如雨”。虽然满怀苍凉,但高適并未失去豪迈的志向。当郁郁不得志的琴师董庭兰颓然离开长安时,高適为他送行,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别董大二首》,其中写道:“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首诗慷慨激昂,信心十足,话是说给倍感失意的董庭兰的,但又何尝不是说给自己的呢?

57、李白觉得永王李璘有治天下的才华,果断前去投奔(投资眼光不是一般的差)。

58、千古名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9、大抵指斥弊政,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等。还有一些诗作于安史之乱后,对政局流露出忧虑和愤慨,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

60、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61、几乎郁闷一生后,高适从此进入事业的快车道。

62、黄云蔽天,绵延千里,日色只剩下一点余光。夜幕降临以后,又刮起了北风,大风呼啸。伴随着纷纷扫扬的雪花。

63、《塞上听吹笛》是高适就任哥舒翰幕府期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主要通过对塞外风光的描写,体现了边塞生活中平静的一面。其中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更深被高适巧妙的安排进了景色中,构成了一幅苍茫却又委婉动人的画面。下面我们便来一起看看高适的这首《塞上听吹笛》:

64、女皇武则天执政的最后一年(704年),高适出生于河北景县。

65、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66、  乐声响起,连绵起伏,刚柔并重。似高山流水,如溪水潺流,令人陶醉。琵琶偏偏今夜奏出了新的曲调,如诗那般幽静,极富有意境,让人沉醉在清幽旷远之中,想象着佳人婀娜的舞姿。此刻诗人的心会随乐曲平静吗?不过乐曲听多了也会乏味的,这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让诗人又怕听、又爱听。哎,北方边患未消除,怎能不心烦呢?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如巨龙卧地,等待腾飞;秋月高照,又免不了秋日凄凉的感觉……雄壮而又悲凉。此时此刻,诗人怀有无限的乡愁、立功边塞的雄心,但为了老百姓能安居乐业,他多么希望甲兵尽息,哪怕自己再无用武之地呢!

67、高适这“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作为回答,不仅紧扣董庭兰天下之名琴师的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诗境阔远深厚。

68、高适,有唐一代,唯一封侯的大诗人。(《旧唐书》:“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惟适而已”)

69、译文: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70、公元744年,40岁的落榜生高适,在一次鸡尾酒会上认识了李白。

71、他不得不返回宋城,途中遇到一个从边塞回来的朋友,肚子里有点笔墨,写了一首边塞诗。

72、他在仕途上爬得很高,甩一众诗人几条街,清高如李白、才高如王维、仕途达人如白居易,都未达到那样的高度。

73、mòchóuqiánlùwúzhījǐ,tiānxiàshuírénbùshíjūn。

74、他信任李白大哥和杜甫弟弟,引为知己。经常给他们写信,交流新诗,互相鼓劲。

75、在告别董大的第二年,也就是46岁时,科举的红榜上,终于出现了高适的名字。

76、然而世事弄人,分别十几年后,高適与李白这对曾经的朋友,却走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

77、困顿江湖饮酒作乐放纵而行,揽着美人细腰醉看歌舞轻盈。

78、高适也想走科举这条路。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他赶到长安参加考试,不幸名落孙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站长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

当前作者热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