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为什么要叫巴金(62段精选句子)

时间:2024-04-07 13:24:18

摘要:巴金为什么要叫巴金1、那一段时间,沈从文一面编教科书,一面开始忙活《大公报·文艺》的组稿和编辑工作,另外还在写《记丁玲》,也是忙得不亦乐乎。巴金占了他的书房,他就在院子里的树下写。巴金也频繁地出席沈从文他们为《大公报·文艺》所召集的组稿聚会,后来又与靳以开始了《文学季刊》的筹办工作。2、可正是因为有死亡的存在,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爱,才显得格外深情而有意义。(...

巴金为什么要叫巴金

1、那一段时间,沈从文一面编教科书,一面开始忙活《大公报·文艺》的组稿和编辑工作,另外还在写《记丁玲》,也是忙得不亦乐乎。巴金占了他的书房,他就在院子里的树下写。巴金也频繁地出席沈从文他们为《大公报·文艺》所召集的组稿聚会,后来又与靳以开始了《文学季刊》的筹办工作。

2、可正是因为有死亡的存在,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爱,才显得格外深情而有意义。(巴金为什么要叫巴金)。

3、▲ 巴金幼年时的全家照。左三是外婆抱着巴金。右三是巴金的母亲。

4、无数次,友人劝他:再找一个老伴吧,有个人说话,也挺好。

5、太阳还是如此的年轻,尤其在这夏天,总是这么狠狠地发光发热,好象怕别人看不到似的,那威力大得撑破了云,光仿佛是要把每一处角落都有填满一样,叫人被晒处不舒服——就这么热着吧,待到热出一身汗来,风吹过也就凉了。树荫下,老是零零碎碎地铺着几块光斑,树稍晃,那光斑就像是在蠕动,慢慢地把那阴暗给吞噬了…… (巴金为什么要叫巴金)。

6、所以很多人劝巴金,你年纪这么大了,还写《随想录》干嘛,好好养养老吧,陪陪孙女吧,干嘛写这个呢?但是巴金还是要写,他把它当遗嘱来写的。他既不为名,也不为利,为什么要这样认真,这样痛苦地去一个字一个字写呢?当时很多年轻人也不爱看,**的一批大学生就发表文章批评巴金说,你年纪这么大了,文章写得这么差,标点符号都不好好用,怎么全是逗号,没有句号呢?巴金这样写文章多么痛苦,还不被理解,但是他还是在坚持写。《随想录》出版后,他写了一篇合订本新记,说,这可能是我的最后一篇文章了,以后“搁笔”不写了。《随想录》的版本有很多,最早是在《大公报》上连载,**三联书店出单行本,每30篇就集起来,出版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一共5本;国内人民文学出版社也给他出了一本本小册子。这样到五卷全部写完,1986年的时候,北京的三联就给他出了这个合订本,巴老是非常喜欢的。

7、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 》,我看到了‘金’字,就在稿本上写下来。

8、桌面放着萧珊的译作,床头放着萧珊的骨灰,把思念记叙在文章里,写下《怀念萧珊》、《再忆萧珊》、《一双美丽的眼睛》。晚年的巴金完成《随想录》,还原那段最真实的历史,还原爱妻的冤屈。

9、很快,巴金在沈从文的书房中开始了工作,他先写了一个短篇小说《雷》,接下来,他又写了《电》的一部分,“这部小说是在一个极舒适的环境里写成的。我开始写前面的一小部分时,还住在北平那个新婚的朋友的家里,在那里我得到了一切的方便,可以安心地写文章”。

10、其实在1949年以后,像巴金这类知识分子是必须要改造思想的,巴金就先后两次到朝鲜前线去体验生活,回来之后写了很多歌颂抗美援朝的文章,慢慢地屈服于政治上的强权势力,在某种程度上,巴金内心非常痛苦。但是他太了解历史了,从苏联十月革命以后他就知道,革命一旦成功肯定要有镇压,但这个时候很多知识分子还不知道,总以为当家作主了,就应该无所顾忌,心里有什么话就说什么话,结果一说话就倒霉了。巴金深知这个危险性,就把自己放低,放成一个整天改造自我的人,但是他心里面很明白,这样的做法是违背自己良心的,也违背了鲁迅这种硬骨头的精神。

11、我以为你太为两件事扰乱到心灵:一件是太偏爱读法国革命史,一件是你太容易受身边一点儿现象耗费感情……你对于生命还少实证的机会。你看书多,看事少。为正义人类而痛苦自然十分神圣,但这种痛苦以至于使感情有时变得过分偏执,不能容物,你所仰望的理想中正义却依然毫无着落。这种痛苦虽为“人类”而得,却于人类并无什么好处。这样下去除了使你终于成个疯子以外,还有什么?“与绅士妥协”不是我劝你的话。我意思只是一个伟大的人,必需使自己灵魂在人事中有种“调和”,把哀乐爱憎看得清楚一些,能分析它,也能节制它。

12、事实并不是这样。生活并不是悲剧。它是一场“搏斗”。我们生活来做什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有这生命?罗曼· 罗兰的回答是“为的是来征服它”。我认为他说得不错。

13、成年后的巴金,除“巴金”之外,还用过“壬平”、“极乐”、“佩竿”、“黑浪”等笔名。后来,巴金曾回忆说:

14、笔名应该是两个字,或者三个字,至少得再加一个字。巴金在宿舍里,正徘徊思索。这时候,同学詹剑峰走了进来,见到巴金一副思考问题,不愿理人的样子,便忍不住打听其原因。巴金,便有点难堪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并说要找一个容易记住,适合这个时代,又要表达自己志向的字。詹剑峰是个随意之人,见桌子上摊着一本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半真半假地指指说:“就用克鲁泡特金的‘金’吧。”巴金一下猛然被击醒一般,抬头,点头:“好,就叫‘巴金’”。

15、李:一九八二年我去和沈先生聊天时,他说你们在青岛、在北京常常爱辩论。我说是不是吵,他说不是吵,是辩论。

16、署名“巴金”的书稿《灭亡》,如期寄往了上海。开明书店的索非收到书稿,阅读之后,认为写得太好了,广大读者一定会喜欢。他没有按巴金说的去做,而是转给了《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叶圣陶审读后决定发表。1929年1月10日,署名“巴金”的小说《灭亡》开始在《小说月报》上连载,至4月才刊登完毕。10月间,《灭亡》由上海开明书店正式出版。

17、我去了达子营从文家,见到从文伉俪,非常亲热。他说:“这一年你过得不错嘛。”他不再主编《文艺》副刊,把它交给了萧乾,他自己只编辑《大公报》的《星期文艺》,每周出一个整版。他向我组稿,我一口答应,就在十四号的北屋里,每晚写到深夜,外面是严寒和静寂。北平显得十分陌生,大片乌云笼罩在城市的上空,许多熟人都去了南方,我的笔拉不回两年前朋友们欢聚的日子,屋子里只有一炉火,我心里也在燃烧,我写,我要在暗夜里叫号。我重复着小说中人物的话:“我不怕……因为我有信仰。”

18、  按照惯例,文学作品总要署名,他打算用笔名。李尧棠首先想到了一个“巴”字,是因为在法国相处数月的北方同学巴思波,前不久跳水自杀了。他为了纪念客死他乡的巴思波,所以用一个“巴”字,作为笔名的第一个字。

19、嘉宾简介:陈思和教授,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图书馆馆长,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主任等职。2005年,教育部聘为人文学科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7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国家名师奖,现任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巴金研究会会长等。

20、晚年巴金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独立精神又一次爆发出来,他痛定思痛,觉得自己不能再沉默,于是就产生了巴金晚年最重要的一部著作——《随想录》。在这本书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鲁迅对他的影响,巴金从自我忏悔开始讲自己为什么会屈服,为什么会不讲原则,为什么不敢斗争。巴金不敢战斗是因为在他内心深处就有这个毛病,就像《家》、《春》、《秋》里面的觉新,忍辱负重、不敢抗争,却牺牲了很多善良的人。巴金对觉新这样的人写得非常好,就是因为他内心深处非常了解,自己身上也有这种东西。到了晚年,他大声疾呼要自我忏悔。很多人当时都说自己是“文革”当中的受害者,都是“四人帮”叫他做这做那。可巴金说如果仅仅是“四人帮”,中华民族不会受那么大的伤害,在打倒刘少奇的时候,我们都曾举手,这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奴性。当巴金大胆站起来开始忏悔的时候,恰恰复活了鲁迅的精神。

21、鲁迅精神里面还有一个东西,就是不断地自我更新和追求进步。一般人多半在年轻的时候比较激进,中年比较稳定,晚年就成保守了。可鲁迅一生都在追求新的东西,他一直在变,总是站在某个时代的思想最前沿来批判社会。但总不成功,所以晚年又跟左联的领导人周扬闹翻了。这到底是鲁迅走得太前卫,还是那些激进的政治团体本身有问题?

22、巴金的作品其实一向直言不讳,拥护什么,同情什么,反对什么,都清晰强烈。一个爱国主义,一个人道主义,是他终身的信仰——这是他在迎接第五次作家代表大会的时候说的。他甚至于讲得有点极端,因为在另一个场合他曾经说自己不是文学家,他拿起笔来只是为了呼唤光明与驱逐黑暗。他喜欢高尔基的作品中描写过的俄罗斯民间故事,有一个英雄叫丹柯,他为了率领人们走出黑暗的树林,他掏出了自己的心脏,作为火炬,照亮了夜路。所以他一辈子说是要把心交给读者,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是一个用心用自己的全部生命来写作,来做人的人。所以提起历史教训来他永远是念念于心,他太了解历史的代价了,他不希望看到历史的曲折重演。在他的倡议下,世界一流的现代文学馆终于建成了,这是“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学的丰碑,也永远是巴金老人的纪念馆。没有巴金就没有现代文学馆。他还想纪念与记住一些远为沉重的东西,那样的记忆已经凝固在他的晚年巨著《随想录》里,把记忆和反思镌刻在人们的心底了。

23、几年前我流着眼泪读完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曾经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24、当时很多人追求巴金,可巴金都没有太大的感觉。

25、同时,巴金的艺术作品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批评。很多人说他的社会价值高于艺术价值,文学本身缺乏雕琢和创新。夏志清先生说:“尽管佳评潮涌,受到群众的爱戴,我们却无法从他这一期的作品内,发现任何追求完美的企图。而这种努力,我们可以在茅盾、沈从文、张天翼身上找到……巴金是一个具有强烈道德感——甚至可以说宗教狂热——的人,自称他对于理想的服务,胜过艺术。”

26、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在它的途中,它也曾发射出种种的水花,这里面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这一切造成了一股奔腾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这唯一的海是什么,而且什么时候它才可以流到这海里,就没有人能够确定地知道了。我跟所有其余的人一样,生活在这世界上,是为着来征服生活。我也曾参加这个“搏斗”里面。我有我的爱,有我的恨,有我的欢乐,也有我的痛苦,但是我并没有失去我的信仰:对于生活的信仰。我的生活还不会结束,我也不知道在前面还有什么东西等着我。然而我对于将来却也有一点概念。因为过去并不是一个沉默的哑子,它会告诉我们一些事情。

27、有人说过,路本没有,因为走的人多了,便成了一条路。又有人说路是有的,正因为有了路才有许多人走。谁是谁非,我不想判断。我还年轻,我还要活下去,我还要征服生活。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

28、我们可以认为这种精神对或不对,但鲁迅的这份执着,代表了民族性格中阳刚的一面。我们的民族性格被专制社会压抑了两千年,面对再残酷的压迫也会忍气吞声,也会逆来顺受,也会向邪恶一步步退让,甚至健忘。而鲁迅身上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像鲁迅这种敢爱敢恨,在今天的中国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29、巴金究竟在小说《沉落》中写了什么呢?他写了一位教授,之前写文章“劝人不要相信存在的东西,劝人在恶的面前不要沉默,劝人把线装书抛到厕所里去”。一旦功成名就后,这位教授住进了大房子,有了满屋子的书,娶了美丽的太太,享受着安逸的生活。这时的他深悔年轻时的孟浪,劝青年们“勿抗恶”,要学会接受现状……熟悉周作人的人一定也能看出来,这里面讽刺和影射的就是周作人。关于周作人,多年后,巴金再一次谈到他的看法:

30、一九二八年八月我写好《灭亡》要在原稿上署名,我想找两个笔画较少的字。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我看到了“金”字,就在稿本上写下来。在这时候我得到了一个朋友自杀的消息,这个朋友姓巴,我和他在法国Cha–teau-Thierry同住了一个不长的时期。他就是我在《死去的太阳》序文中所说的“我的一个朋友又在项热投水自杀”的那个中国留学生。我们并不是知己朋友,但是在外国,人多么重视友情。我当时想到他,我就在“金”字上面加了一个“巴”字。从此“巴金”就成了我的名字。

31、“文革”时期“极左”路线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老舍自杀了,胡风得了精神病,巴金既不自杀,也没有得精神病,平平安安过去了,但同时也受了很多苦,被批判,被劳改,可是他坚持下来了,他太太顶不住了,生癌死掉了。有很多人不了解巴金,觉得巴金和鲁迅距离很远,其实并不远,因为巴金太了解这个社会,鲁迅也了解,鲁迅既了解这个社会,又敢斗争;巴金了解这个社会却不敢斗争,但并不代表他内心没有是非,所以就非常痛苦。但巴金身上体现出来的一种坚韧的精神,能够忍受各种痛苦,也有鲁迅精神的内涵。

32、婚后的日子平静而美好,巴金写稿,萧珊持家,还有了一双儿女。1966年,那场十年浩劫,打破了平静的日子。

33、巴金的《随想录》出版近30年了。在这个过程中,《随想录》这部书一直产生着巨大的精神作用,这个作用在每个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我写过好多篇关于《随想录》的文章,每次写心得都不一样。在80年代的时候,我的想法和很多读者是一样的,包括巴老自己,他都觉得这部书是对“文革”的反思,对“文革”灾难形成的分析,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当然,这也是《随想录》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过了若干年以后,到了1990年代后期,我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当然要写到《随想录》,那时我的想法有些不一样了。《随想录》的主要思想,当然是对“文革”的反思,但是除了这一点,还有另外一个层面的意思。巴老写《随想录》跨越了整整八年的时间,他从1978年12月1日开始写第一篇,一共写了150篇,最后一篇写完是在1986年8月20日,基本贯穿了中国在“文革”后最大的历史转变——拨乱反正,肃清极左路线的流毒,坚持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

34、为我大哥,为我自己,为我那些横遭摧残的兄弟姊妹,我要写一本小说,我要为自己,为同时代的年轻人控诉,申冤。……我有十九年的生活,我有那么多的爱和恨,我不愁没有话说,我要写我的感情,我要把我过去咽在肚里的话全写出来,我要拨开大哥的眼睛让他看见他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35、我们的文化一直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粉饰死亡,可我们自己心里无比清楚,终有一天我们会离开这个世界。

36、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取自“蔽芾甘棠”,出自《诗经·召南·甘棠》,意思是郁郁葱葱棠梨树。巴金还有其他的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但是只有巴金这个笔名用的最为广泛。

37、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38、当时旧金山有位华侨,办了刊物《平等》,我供稿子,文章写多了,用一个名字不太好,就时常换名字,随时想起随时用,没有考虑什么用意。时间太久了,有些事一时记不起,看到文章就能回忆起来。

39、总之,他是一个爱人类,爱国家,爱人民,一生追求光明的人,不是为写作而写作的作家。

40、那天卖完稿子以后,在书局门口分手时,沈从文约巴金到青岛去玩。这是初次见面的客套话也说不定,然而,一个多月后,巴金真的去了。

41、从鲁迅到巴金,这当中有曲折,比如胡风就被打倒了;也有屈服,比如像巴金的状态,但是最终巴金通过自己的忏悔,通过一代知识分子的教训,终于站出来恢复了鲁迅精神。我把从鲁迅到巴金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精神过程,今天在我们的面前是完成了,至于这个精神以后能否成为知识分子、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就要靠我们一代代人的继承学习和发扬,靠我们后代人的努力了。

42、病中惊悉从文逝世,十分悲痛。文艺界失去一位杰出的作家,我失去一位正直善良的朋友,他留下的精神财富不会消失。我们四十年代相聚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小林因事赴京,她将代我在亡友灵前敬献花圈,表达我感激之情。我永远忘不了你们一家。请保重。

43、什么叫做鲁迅精神?我认为,鲁迅精神里面饱含了一种战斗性和批判性,是一种激进主义的斯巴达精神。“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的态度很明确,我必须战斗,哪怕所有的人都不理解,我还是要把“我血”献出来。鲁迅认为中国的老百姓是不觉悟的,他希望社会变得更合理更进步,但是社会拒绝他的努力,民众也不理解他,在这个时候怎么办?他就耗尽自己的生命去实践理想。

44、  巴金本名李尧棠,“巴金”是他的笔名,他用这一笔名,是在1928年。他之所以笔名用“巴金”,与两个他认为值得纪念的人有关。

45、在青岛,沈从文不能忘记中国公学时代的张兆和,还有美丽的“偶然”。“真难受,那个拉琴的女子,还占据到我的生活上,什么事也作不了。”名誉、金钱、爱情、欲望、苦闷,种种问题,不断地搅动着他不安分的心。

46、抬头望去,高高悬挂在中天的,是海边特有的明亮硕大的中秋月。她圆润,安详,静静地放射着柔和的光芒,如同一位美丽恩慈的父亲。海波摇荡不息,载着清澈绮丽的月光,欣欣然向岸边涌来,发出低低的耳语般的潮音。无限静穆中,似乎听得见故乡人民每一个胸腔里心声,每一个脑海中的潮音……

47、故事梗概:蕙的灵柩停在庙中已经一年多,她的丈夫忙着续弦,根本没想到要让她入土为安。在觉新与觉民的“威胁”下,蕙才得到存身之地。她糊涂的父亲又将儿子枚推入火坑,枚才十七岁,就有了肺病的迹象,父亲周伯涛不愿承认儿子有病,却忙着给他娶了冯家的小姐为妻,两人感情不错,但妻子脾气很大,枚夹在她与长辈间受气,婚后不久就因病去世,留下新婚的妻子和她腹中的胎儿。

48、从1981年到2005年,近二十五年的行动不便以至思维枯竭,它是巴金作为一个生物人的客观经历。这里已经分不清是巴金生命力强盛还是现代医学发达了,或者二者相辅相成捱熬至此。巴金创造了一个记录,在我印象里,他是他那一拨老作家里活得最长的。中国有句老话叫“寿多则辱”,这幸运地没发生巴金身上,他被誉为巨匠,晚年获得了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尊崇和爱戴,以至于成了当代的文学坐标和道德化身。但我更愿意使用“前辈”来认识他。他确实是个前辈作家,很前很前,甚至到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那个被当代人集中摆放怀旧情感的时间区域。晚年病中的巴金已无著述,当然,也正是这漫长的二十五年中,他的作品被不断出版并被放置在书架上最显眼的位置。这是一个事实,一个让人产生错觉的事实,似乎巴金和我们一样正在书房里勤奋地写作,源源不断地贡献出了新作品,而且是当代作家中的佼佼者。这个让我们产生幻觉的事实替代了真正的真实,那就是,巴金在二十多年前写完那本《随想录》就再没有写过什么东西了。在这二十多年里,他作为个体人的存在就是与疾病对垒的过程。

49、http://www.jiangzuo.org

50、在1935年的文章中,巴金特别提到了那充满友情的送别,“我又看见了你们的挥动着的手。这几年来它们就时时在我的眼前晃动。码头上、月台上的景象,我永远不能够忘记……”1988年沈从文去世后,巴金在《怀念从文》中,再一次写到这个场景:

51、1927年初,巴金赴法国留学,在法国初期,他创作了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这时候的巴金对文学是尝试性的,也不那么自信,先给同窗好友詹剑峰看。詹剑峰来自安徽,本是喜欢读小说之人。詹剑峰认真阅读过后,称赞巴金有写作天赋。从而,给了巴金极大的鼓舞。不过,他此时还是没有寄给杂志报刊去发表的勇气。故而,想先将书稿寄给上海开明书店一位叫索非的朋友,打算自己出资印刷两三百本的样子,送送朋友与家人。

52、鲁迅与当年的文学新生代之间,构成了一个非常亲密的同构关系,他们既是两代人,又同属一个团体,他们一方面批判国民d政府,另一方面又与当时的左联保持距离。这个团体一形成,最敏感的人就是左翼领导周扬,他一看鲁迅不仅不受他的领导,而且还把那批活跃在文坛的青年作家团结在自己周围,对周扬显然构成威胁,当年的口号之争便是这样挑起来的。当然周扬他们不敢骂鲁迅,也不敢恨鲁迅,于是就恨鲁迅旁边的年轻人,第一恨的人是胡风,第二就是巴金和黄源,所以徐懋庸给鲁迅的信里就集中骂这几个人,而鲁迅则挺身出来保护巴金和胡风。周扬搞了一个文艺家协会,鲁迅不参加,他周围的人也都不参加。以巴金为首的作家们又起草了一份跟文艺家学会对立的宣言,叫《文艺工作者宣言》,表示他们也同样拥护抗日,追求进步。d内的冯雪峰一看是自己人跟自己人打起来了,马上通过茅盾去动员大家在两个文件上都签字,既要团结鲁迅这批人,也要拉住左联的人,结果这件事就处理好了。而就在这个时候鲁迅去世了,从整个矛盾爆发到鲁迅去世大概只有一两个月的时间,鲁迅只活了五十六岁。

53、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54、  克鲁泡特金是俄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宣扬消灭私有制,废除国家,建立无政府社会,逃亡国外后仍坚持固有主张。李尧棠赞同其某些观点,敬佩其斗争精神,翻译过他的多种论著,也因此乐意用他名字中的“金”字,作为自己的笔名。

55、1972年6月,巴金挤出一点小假期从干校回家。迎接他的仍有萧珊的笑容,却变成了病床上的强颜欢笑。萧珊已经卧病在床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因为是“罪人”的家属,一直不允许入院正式治疗。

56、一年一度的“23”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阅读,成为我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次,我们来了解文坛巨子—巴金。

57、今天是巴金先生诞辰115周年。1904年11月25日,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巴金出生。

58、我再说一次,这并不是最后的话。我相信,我还有机会拿起笔。

59、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在北京离世。接到沈夫人张兆和的电报后,巴金不相信这是事实,隔了一天,他才发出回电:

60、三房的淑英被父亲许给冯家,她极力想挣脱不幸的命运,甚至想过效仿鸣凤去死,觉民与琴决心帮助她脱离家庭,去上海找觉慧。蕙完婚后过着不幸的生活,很快就患病,因为婆家不肯请西医耽误了医治,默默地死去。蕙的死再次刺激了觉新,也使他开始支持觉民等人的计划。最终,淑英在觉民等的帮助下,被护送到了上海。在《春》的结尾,觉新等人收到她从上海的来信,信中倾吐了她获得自由后的幸福。

61、这位曾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的天之骄子,在那一刻,是彷徨?恐惧?还是对世间的不舍?可当我读到巴金先生的《怀念萧珊》一文,我才知道,我猜错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站长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

当前作者热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