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拜希特勒正常吗『精品文案98段』

时间:2024-04-11 12:11:48

摘要:崇拜希特勒正常吗1、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个从印度千里迢迢来到德国复兴纳粹运动的女人,有着地道的西欧人血统。她的父亲是希腊和意大利混血,母亲是英国人,因此她身上流着白人“高贵”的血液。她出生于法国里昂的希腊人社区,原名马克西米亚妮·帕特阿斯(MaximianiPortas,1905-1982)。她本来是法国公民,但上大学时放弃法国国籍成为希腊公民。2、和德威有联...

崇拜希特勒正常吗

1、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个从印度千里迢迢来到德国复兴纳粹运动的女人,有着地道的西欧人血统。她的父亲是希腊和意大利混血,母亲是英国人,因此她身上流着白人“高贵”的血液。她出生于法国里昂的希腊人社区,原名马克西米亚妮·帕特阿斯(MaximianiPortas,1905-1982)。她本来是法国公民,但上大学时放弃法国国籍成为希腊公民。

2、和德威有联系的还有纳粹的空军英雄鲁德尔,盖世太保巴黎的头头巴比,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魔鬼医生门格尔等等,很多名字中国人都不陌生。他们战后都辗转去南美定居。此外,在和以色列的冲突中,北非和中东一些穆斯林国家雇用了一些前德国军官,利用他们的反犹主义和专业知识。德威和他们也有往来。

3、这种假设没有满分回答,但瓦尔特·本雅明曾说过,你能从一个人的藏书里知道许多信息,譬如他的阅读口味,阅读的习惯。如果你看看希特勒平时都读些什么书,你就知道,他为什么变得这么残暴了。

4、“不是尼采?”里芬斯塔尔继续追问。“不是,我实在不晓得该拿尼采怎么办”,希特勒说,尼采更像是一个艺术家,而不是哲学家,他不具备叔本华那种水晶般清澈的理解力。

5、希特勒欣赏莎士比亚的剧作《尤利乌斯·恺撒》。1926年时,希特勒曾在一本素描簿上为莎士比亚的这部悲剧的第一幕绘制详尽的舞台布景图,用预示不祥之兆的布景,暗示凯撒即将被杀死在议事厅中。(崇拜希特勒正常吗)。

6、里芬斯塔尔(右)长期效力于纳粹政府,她导演的《意志的胜利》和柏林奥运纪录片《奥林匹亚》都成为法西斯宣传工具

7、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希特勒肆无忌惮地以暴力手段破坏其他d派的竞选活动,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d和左翼人士,通过一系列台上台下的政治手段,摆脱了国会和总统的监督,逐渐将总统、总理两个职务合并为集d权、政权、军权于一身,成为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独裁者!(崇拜希特勒正常吗)。

8、在强大的外部威胁压力下,德国选择了极端中央集权来维护国家的稳定——而个人独裁作为中央集权的最高形式,也由此形成。希特勒和纳粹正是迎合了这种需求,才在民众心中树立了政治强人的形象。

9、德威在她孕育多年的主要着作《闪电和太阳》(1958年出版)中说希特勒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毗湿奴的阿凡达(梵语,意为“化身”),这本书成为当代新纳粹运动和西方新种族主义者的最爱,还有缩写本问世。

10、德国统一后,迅速赶上了工业化的第二个高潮,经济发展迅猛。到一战前,德国经济位居欧洲第世界第国内工业结合高技术的发展,已经控制了大部分欧洲的工业力量。可以说,一战前德国的国运算得上是顺风顺水。

11、1962年,德威在英国的野营地和新纳粹分子行纳粹礼。

12、影片是一部小成本的制作,画面平淡,并不适合期待大战争场面的观众

13、这些华人大部分被送入诺因加默死亡集中营。注:诺因加默集中营位于汉堡附近,共计关押6万人,主要用于生产和运送建设运河用砖。从1938年成立到1945年,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囚犯死于疾病、饥饿、虐待、屠杀。

14、所谓“新古典主义”是指20世纪30年代,欧洲几个国家出现法西斯独裁政权之后,为了自身的极权主义统治,利用设计和建筑来强调自身政权的稳固与强大。在建筑设计风格上讲究庄重、简洁、明快;具有明显的政治含义和功能性象征。

15、到了近现代,虽然游牧武装的威胁消失,但是来自先发工业国的威胁更加恐怖。这个阶段,外部势力不仅在武力上,就连在文明程度上都已超过华夏文明,所以中国第一次有了亡国灭种的威胁(古代游牧武装,只能在政治上消灭中原汉族政权,但却无力铲除华夏文明)。因此,这个阶段,对中央集权的追求,不仅没有被弱化,反而不断强化,并上升到强人大权独揽的程度,政治领袖在某些方面(尤其是精神领域)的权威,甚至超越了古代的皇帝。

16、他想了一下,眼神突然透露出恨意,他握紧拳头说:“以前班上有几个同学,他们不好好学习,总爱欺负我,还在我认真听课的时候,不断大声咳嗽干扰我学习。”

17、影片的介绍是关于希特勒穿越回来,又在当今德国成为了一个三流时事评论家的喜剧

18、假设希特勒在1937年突然暴毙,那么他绝对是个伟人。而如果他在二战中胜利,那么他将是英雄。

19、在纽伦堡召开的纳粹d的大会上,庄严巍峨的主席台上方,悬挂着希特勒亲自设计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d(纳粹)的d旗,d旗为红底白圆心,中间嵌着一个黑色“卐”字,十分醒目。对于d旗的设计,希特勒自鸣得意。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说:“任何d都应该有一面d旗,用它来象征庄严和伟大……红色象征我们这个运动的社会意义,白色象征民族主义思想,‘卐’字象征争取雅利安人胜利斗争的使命。”一只巨大的雕塑的普鲁士雄鹰,高高地悬在纳粹d旗的上端,桀骜不驯,睥睨一切。广场四周的强烈的探照灯光柱,将整个夜空照射得如同白昼。数十万群众和军队聚集在广场,举旗列队,高举火炬,游行示威。震耳欲聋的口号声、鼓乐声、以及瓦格纳的雄浑乐曲,与希特勒的演讲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令人震撼不已的第三帝国交响乐。成千上万的人们忘情地呼喊着,高唱着,向着主席台上那个独裁者欢呼致敬,如醉如狂。

20、1938年,柏林举办了“德国建筑和手工艺展览会”。在开幕式上,刚刚上台不久的希特勒声称,“每一个伟大时代都企图通过她的建筑物来表述她所确立的价值观。在伟大时代,人民在内心所经历的东西,也一定会通过外在的东西把这伟大时代表述出来。她的语言比人说出的随风即逝的话语更有说服力:这便是石头的语言!”希特勒深谙“石头语言“的作用和对民众心理的影响,懂得建筑与政治、建筑与权力、建筑与民众心理的关系。他清楚要想把纳粹的意识形态深入人心传承至远,就需要把建筑政治化,把建筑作为锻造“德意志精神之剑”的工具,换句更直白话说也就是将建筑变作征服德国老百姓的“法西斯精神之剑”。

21、书中特别鄙视那些模仿外国风格的建筑,大力称赞维护条顿色彩的建筑师,把拥有巨大圆顶的德国国会大厦简直夸上了天,称之为“德意志帝国多元有机体的艺术映像”。和本书的作者奥斯伯恩一样,希特勒终生迷恋德国的首都和普鲁士军国沙文主义,他们不一样的是,希特勒做出的事情不仅仅局限在赞美和感叹,而是“我们要把柏林市内丑陋的地方完全清除掉,此后凡是柏林得到的东西必须成为模范”。

22、这样不仅比较慢,还可能会疏漏了某些情景,孩子遇到相应情景的时候还是会引发负性反应。

23、最后一点,是当时对阿栋的学习障碍处理得太表浅了,只是简单地做了几个关于学习场景的条件反射重建。

24、一战结束后,德国作为战败国,受到了相当严厉的制裁,海外殖民地全部被剥夺,国内社会动荡,不仅丢失了大片领土,还欠下了巨额外债。随着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德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经济直推崩溃的边缘,工业生产水平甚至严重倒退到了1896年。失业率急剧上升,工业产量大幅下降,工业危机反过来又导致了金融危机,银行纷纷倒闭,对外贸易锐减,而经济危机又进一步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25、正是这种仇恨吞噬着他的内心,使他日后掌权以后疯狂地迫害一切非雅利安人种的民族,也正是这种青年时期渴望而无法实现的梦想,促使他掌权以后拼命地在德国各地建造属于他心目中的“纳粹建筑艺术”的各类建筑。

26、事情往往是这样,父亲越坚持儿子就越拒绝;而儿子越反感父亲就越固执。若干年以后,希特勒对自己的秘书施罗德(ChristaSchroeder)说:“我从来没有爱过我父亲,我更怕他。他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打我。”为了自己的这个选择,希特勒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希特勒回忆道:当那个性格生硬严酷,脾气暴躁的父亲用棍子抽打他的屁股时,“我静静地数着一下一下打在我屁股上的棍子。当我胜利地告诉我母亲我挨了32下时,她以为我疯了。”无奈之下,老希特勒终于沮丧地丢下手中的棍子,在这倔强的孩子面前,他感到有些心灰意冷,而从那天开始,希特勒再也没有挨过父亲的抽打了。(克里克斯•施罗德:《在希特勒身边12年——希特勒贴身女秘书回忆录》 王南颖 金龙格译 作家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43页)

27、此时的德国人纷纷涌向中西部,有的地方整村整村的向美国移民。德国移民因此从早期的东部地区,遍及美国各地。一段时间,甚至在美国的中西部某些地区,德语险些取代了英语成了官方用语。

28、第二阶段是1938年至战争结束,由于日本的极力投靠,德国同日本出于扩张的目的同时德国为了日本在远东牵制英法和美国,两国秘密结盟。

29、翻阅当时的历史资料影片,我们经常可以看到30年代的德国民众向希特勒欢呼的场景,这些场景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不可思议的集体疯狂的印象。几乎每一座德国城市都有以希特勒命名的大街、广场,相当多的城市封希特勒是自己城市的荣誉市民,给希特勒立雕像;成千上万的普通民众纷纷向希特勒写信,表达对帝国元首的崇拜和感激之情。

30、这些玄秘书籍里面,最有趣的就是一部没有公开发行的专论,由马克西米利安·里德尔写的《世界之法则》,他在封面用红色字大大写着“书稿”,用蓝色铅笔写了一个附注:“呼吁承认神的存在”。他把这个材料提交给希特勒,在附上的打字信函里声称此项新发现提供了“科学证据”,可以证明“三位一体的上帝概念实为自然法则的一环”。

31、相应的德国断绝对中国的军事援助召回了德国顾问团,但是没有断交。

32、撇开这些抽象的定义,具体来说,纳粹化的德国建筑风格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建筑设计中要含有古希腊建筑艺术中柱式符号(多立克式、爱奥尼克式和科林斯式)。客观地讲,古希腊柱廊的确有一种顶天立地的英雄气势,矗立在神庙殿堂,弥漫着一种庄严、肃穆的神圣气氛。其次,建筑设计中要包含雕塑。希特勒认为,雕塑是一种“强力意志”的符号,最能体现日耳曼人种的高贵、“美与尊严”。而且大多数雕塑作品总是放在广场或建筑物前,因此它的宣传效果远比绘画要广泛得多。况且雕塑的材质不是青铜就是岩石,更能使作品保持长久,深入人心。最后,第三帝国的一切公共建筑设计,“都要突出8个字:高、大、宽、厚、深、重、威、严,为的是以‘势’压人,造成‘千秋帝国’永久的印象。”(赵鑫珊:《瓦格纳•尼采•希特勒》文汇出版社 2007年8月出版 第319页)

33、希特勒很爱拍照,留下的照片也非常多,但几乎找不出一张希特勒的眼镜照,这使得大家以为希特勒不戴眼镜。其实希特勒的视力并不好,看文件的时候都戴着眼镜,只是他讨厌别人在他戴眼镜的时候拍他,于是后人便没机会看他戴眼镜的样子了。

34、对于这件事,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做了详细的回顾:

35、的确,美国国内最大的族群是德裔,而非是英裔。现在因为有色人种比例的增长,已经有所下降,但也占到了超过六分之一的比例。

36、阿栋这样的症状,曾被一些精神科医生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和强迫症,但经过精神科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

37、即使是新纳粹d人也不敢这么做,因为所谓的新纳粹d,他们虽然和纳粹有类似的思想,但是从来不敢把希特勒或者是希特勒的标志当做自己的代表。

38、现实生活的残酷,反而激起了希特勒的斗志,同他自己的话来说,维也纳“这个逍遥自在的城市所代表的就是五年艰苦贫困的生活。在这五年中,我被迫求职糊口,开始当小工,后来当小画家。收入之微薄,不足以充填我每天的辘辘饥肠。”希特勒在维也纳过着“北漂”式的生活,常常是有上顿没下顿,饱受“乡巴佬”、“流浪汉”这样的辱骂和蔑视。有时,他住在简陋的满是臭虫的单身宿舍,有时栖身于廉价的空气沉闷的小客栈,有时甚至露宿街头,拱桥下边,公园门廊都曾经是他的栖身之地。尽管环境恶劣,但希特勒没有沾染身旁那些流浪汉的恶习,不抽烟,也不喝酒,也不同女人来往。业余时间,他只做两件事:读书和绘画。

39、可是,如果病情继续发展,他会更加敏感、多疑,真的认为一般人的咳嗽也是针对他的,甚至变得有攻击性,想报复所有人、报复社会。那时就会发展成反社会型人格改变。

40、德威说她要在“古希腊、古罗马、古代英国和德国寻找我们种族带来的神只和仪式,还有六千年前的太阳神崇拜,这些都是今天千百万人仍然赖以生存的命脉;要用今天的婆罗门精英来见证一个令人敬畏的奇迹:种族隔离的可行和少数雅利安人世世代代的成就”。

41、1933年8月1日,星期一个极为普通的日子。

42、经过这4年的临床积累、技术迭代,我再回头看阿栋这个个案的时候,发现那时我们对精神心理障碍本质的理解其实比较肤浅,对阿栋的治疗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

43、1940年纳粹攻陷法国,希特勒特意留下与埃菲尔铁塔的合影

44、对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的历史缅怀,鼓舞德威成为一个活动家,奔走于欧洲和中东,并和美洲书信往来,为复兴纳粹事业、建立第四帝国鞠躬尽瘁。她不但出版了多本着作,而且联系流落在世界各地的老纳粹和新纳粹。在当代世界极右翼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运动历史上,德威赢得了大量倾慕者。她活着是他们的女祭司,死后羽化为他们的女神。

45、统治者让别人试毒并不奇怪,古代皇帝都有专门给他试毒的人。但希特勒很特别,不知道为什么,他只让女孩试。但是平常希特勒对女人比对男人又好得多,他怜香惜玉,尊重女性。可是这样的人为何只让女孩给他试毒呢?令人费解。(顺便说下,希特勒还喜欢让女孩吃他剩下的食物。至今,还有当年给希特勒试毒的女孩活在世上,已是九十多岁的老人。)

46、投稿|合作|交流yiyinyizhuo2016@1com稿酬优厚欢迎来稿 ————————

47、很遗憾,这封信被英国政府的拦截了,没有交到希特勒手上。

48、阿栋又说:“我特别崇拜希特勒,我的人生经历跟他很像,也是被同学欺负,我希望像他一样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得成功。”阿栋在家里收集了很多关于希特勒的物品和影碟,还看了的传记,立志成为像希特勒这样的人。”

49、关于这一点,已被中国无数次证明。在长达数千年的农耕时代里,华夏文明的军事威胁主要来自塞外游牧势力,而历代的朝廷凭借着高度的中央集权,才能最大限度的整合内部资源,将自身强大的地缘实力发挥到极致,一次次击退游牧民族势力的侵袭。

50、希特勒看有关心灵学和神秘学的书籍不少,这些书很多是1920年左右买的,还有一些怪力乱神的书,比如1922年的出版的《死者还活着!》,该书列出了不同欧洲国家关于“神秘学、梦游和唯灵论”的案例,并附上16张照片作为超自然事件“无可辩驳的证据”。其中一张颗粒很粗的黑白照片,呈现出1909年在热那亚举行降神会时,四个人让一张桌子悬浮起来的照片;另外还有一张道貌岸然的绅士的照片下面写着:这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鬼魂。

51、在希特勒的指导和干预下,无论是帝国大厦,还是总理府;无论是冲锋队的办公楼,还是臭名昭著的外交部;无论是艺术博物馆,还是大型体育场......都呈现出上述特征。纳粹极权专制的政权,造就了德国建筑艺术在这一时期的单调、整齐划一的建筑风格。

52、我不要当公务员。不,不。我父亲为了要使我热爱这个职业,给我讲了些他自己一生经历中的故事,但是所有这些努力的结果都适得其反。......一想到坐在一间办公室,被剥夺了自由,不能自由支配我的时间,不得不把我一生花在填写各种各样的表格上面,心里就感到恶心。”

53、特朗普在大多数国人心中的印象都不佳,至于这种印象是如何造成的,我在这里不想去深入挖掘其中原因。我只想说,尽管有许多人讨厌特朗普,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特朗普是命运的宠儿,他不仅有权有钱,还拥有一个令世人羡慕的幸福家庭。

54、不妨假设一下,如果当年维也纳艺术学院和慕尼黑艺术学院哪怕有一所院校招收了希特勒的话,并留下来使他成为助教、讲师和教授,让他醉心于建筑艺术,或许世界上顶多有了一个蹩脚的建筑师,而不会有一个让数千万人民生灵涂炭的战争狂人。但是,历史没有假设,也没有如果。历史对于我们活着的人来说,永远是过去完成时。

55、在希特勒眼里,建筑艺术之所以高出于其他艺术,是因为它是纳粹精神的最好载体,一幢宏伟的充满法西斯风格的建筑不仅可以展现整个日耳曼民族新的精神面貌和它的奋斗决心、意志、以及信仰,而且能够流芳百世供后人瞻仰。

56、当然,这些个人魅力都属于主观因素。除了希特勒本身的个人能力以外,云石君觉得,希特勒能够获得万众拥戴还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57、多数来信是表达对帝国元首的崇拜和感激之情:“阿道夫.希特勒,我们相信你,没有你,我们就是一盘散沙;有了你,我们就是一个民族。”“你递给我们你的手和你的目光,这目光至今仍使年轻的心荡漾;美好的幸福它永远将我们陪伴,这一刻产生如此强大的力量。”还有不少是写给希特勒本人的情书,从“坚决保证真正的爱情”,愿意与元首结为伉俪,到表示立誓要为领袖献身。一些年轻的姑娘在信中写到:“亲爱的元首,听说您没有孩子,这令我难以平静”,“亲爱的元首,我想跟你生一个孩子,这是一位萨克森女人的愿望”。希特勒的办公室里堆满了这些求爱者寄来的精心编制的五颜六色的毛衣和漂亮的袜子。当然,这些信件希特勒本人是无暇拆看的,早早地就被手下人处理掉了。如果有哪位崇拜者特别执着,一而再,再而三地写信“干扰元首”,对不起,自然会有人通知盖世太保去收拾他(或她)。当时的德国,有不少写信者被宣布为“精神有障碍”,被送进所谓“疗养院”(古多.克诺普《希特勒时代的孩子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年1月)。

58、加之,18~19世纪英国作为“日不落帝国”国际影响力巨大,英语自然成为最具优势的国际与族际交流语言。还有就是,量最大的德国移民几乎都是在1848年—1900年这段时间迁入美国的,此时,美国的国家体系与国民文化已经基本形成,故新迁入的德裔人口自然难以改变已有的美国语言文化基础,只能入乡随俗了。

59、如果他们在国外旅游,比如说在中国旅游,有人跟他们提希特勒,他们也会说希特勒是一个独裁者,是一个恶魔,整个德国对于希特勒的评价都是非常负面的。

60、尽管父亲不再反对,但是希特勒的艺术梦想也充满着坎坷。他中学没能够毕业,原因是数学和自然史不及格,而其他科目像德语、化学、物理、几何、也仅仅勉强及格,地理和历史是“良”,唯独绘画是“优”。

61、影片最终也没有贬低希特勒含义,反而有一种把他当作民族英雄的感觉

62、相信世界上发生的两次战争大家都不陌生,分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由希特勒发起的,他制造了这一次世纪毁灭性的战争。

63、在德国如果有人在网上发布类似于在中国的德国论坛那种对于希特勒稍微有一点正面评价的言论,就要受到严厉的处罚,最严重的可能是将面临三年的监禁。

64、德威自幼对法国就缺乏归属感,对其政治文化也格格不入。还在少女时期,她就公开表现出对启蒙运动思想家、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以及大革命和共和国这些法兰西民族引以为豪的政治文化标志的不屑,为此甚至受到所在中学的惩戒。这种政治早熟或许和她移民的身份有关。她从法国人转为希腊人,既是国籍认同的变化,一定意义上也是对欧洲价值观的拒绝。

65、一个民族如果陷入过度盲目的个人崇拜以及极端的爱国主义情绪当中,必定会从理智走向疯狂,从善良陷入邪恶。令人悲哀的是,此时此刻,德国民众却浑然不觉,一直沉浸在这种崇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之中,真的以为要跟随伟大领袖去创造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神圣事业。在这种全国性的集体疯狂崇拜中,纳粹再一次启动了战争机器。

66、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随身带着这部叔本华的核心著作。拍摄《意志的胜利》的女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曾经访问希特勒最喜欢阅读谁的作品,他的答案是:叔本华。

67、“有一天,我终于决定要做个画家,做个艺术家。”当希特勒向父亲说出了自己的决定,他的父亲阿罗伊思•希特勒大吃一惊,这位海关税务员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疑心自己面前的这个儿子是不是发疯了。他冲着希特勒大声吼叫:“艺术家,不行!只要我活着,我决不答应!”

68、1937年希特勒在慕尼黑大学考古研究所举办“堕落艺术展”,他却则美其名曰“我的恐怖会所”

69、除了雅利安种族主义,德威和纳粹之间还有很多共同点,最根本的是对宗教人文主义和启蒙人文主义这两个西方近代文明的基本观念的否定。人们一般认为,启蒙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确立了工具理性,否定了中世纪的以神为中心、以信仰为生活原则。但德威认为,西方宗教把神与人的关系看成是宇宙间唯一的关系,独尊人类,认为自然和动物是神为了人而创造、由人来支配。西方宗教也建立了神的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这和人文主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是相通的。

70、法国-希腊-印度:身份认同和泛雅利安乌托邦

71、以上就是我对阿栋这个案例的重温和感想。除了他以外,我们最近还回顾了其余几个案例,重新分析,思考,交流,我跟小伙伴们都获益匪浅。后续有机会时,我还会再跟读者们一起温故知新。

72、因为在他担任德国领导人期间,确实为德国带来了很大的利益,他让德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几乎每个人都过上来不愁吃不愁穿,丰衣足食的小康生活。

73、阿栋十分淡然地回答:“那时就可以把当时欺负我的几个同学全部杀掉,而且不留痕迹。”我非常吃惊,简直不敢相信一个孩子会有这样的想法。他的父母也被吓到了,显然,他们对孩子的心理了解得不多。

74、像这样普通人的来信,帝国总理办公厅每天都要收到成千上万。来信以及邮寄的包裹来自德国各地,有些还来自欧洲其他国家。写信的有工人、农民、国防军士兵、知识分子、政府公务员、还有中小学生。男女老少,形形色色;而来信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参伍错综。

75、其次,一战后德国的衰退和战后惨状,很大程度上皆因外部压迫导致。为了抵抗外部压力,德国在政治体制方面就要极端中央集权,个人独裁和崇拜由此而成。

76、德国纳粹对华人迫害的高潮:关键词“中国行动”德语ChinesenAktion

77、说几个典型,比如,犹太人爱因斯坦,在30年代末看到欧洲排犹的阵势,赴美访学后,干脆就不走了,美国高高兴兴的捡了个大便宜;

78、不但如此,德威对这些人类赖以平等生存的原则的厌恶,是和她拒绝以人为本这个人类社会不言而喻的共同立场、把自然和动物在价值观上置于和人同等的地位有关联的。

79、早期移民的管理阶层都是英国人,权力核心的人都是说英语的,德国移民虽然量大,但没有话语权,所以英语成了美国大陆的官方用语。而且,大量的爱尔兰、苏格兰移民(跟英格兰人分开算的)也说英语,加一起,就比德国移民数量大了。

80、我在上文提及了,当时我对阿栋下的“反社会型人格改变”诊断其实有误。更准确一些,应该是偏执型人格改变。

81、然而当希特勒遇见电视台,一切都不一样了,他以独到的视野,透析当今德国社会真实的问题,犀利的言辞迅速获得了广大民众的心,成为了一个大嘴式的名人

82、影片似乎也没有完结,再按影片所描绘的情况发展下去,也许希特勒还能成为新的德国领袖,甚至让我对影片中德国和世界的未来感到了一丝害怕

83、从1946年春天开始到1949年夏天结束,“去纳粹化”的清洗活动足足忙活了三年。在参与被调查的1341万德国人当中,有650万人曾是纳粹d员,这其中有将近50万名教师,65%以上的公务员,80%以上的法官和律师,都曾经是纳粹dd徒。

84、“中国的国土面积虽然很大,但却是个不值一提的国家,而德国值得中国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应该在这里多呆一些时间。

85、希特勒并不喜欢日本人,反倒是认为中国人是和日耳曼人一样优秀的民族;

86、其实,如果真有化身,德威倒称得上是希特勒的女阿凡达。

87、他还是德国冒险小说家卡尔·麦的忠实拥趸。希特勒曾回忆说:“我读过的第一本卡尔·麦小说是《荒漠追踪》,当时完全被惊呆了!我立刻沉浸在卡尔·麦的小说世界里,引发的直接结果是成绩显而易见的下降。”等到希特勒长大后,据说他还会在卡尔·麦的小说里寻求慰藉,就像别人到《圣经》里寻求灵魂的宁静一样。

88、德威极端主义思想的形成,和欧洲法西斯主义的崛起在时间上同步,但其产生过程和具体内容,又和人们一般理解的这些概念至少在知识构成和历史背景上不同。它不但有别于欧洲法西斯主流思潮,而且和席卷欧陆、波及英伦的大众法西斯运动也没有关联,可以说处于法西斯主义的边缘地带。但在这个边缘地带形成的那些观念,和她鲜明的个性相结合,却给战后法西斯意识形态全球性的继续生存,提供了一种特殊的土壤。

89、希特勒是种族主义者,他认为金发碧眼的雅利安人最为高贵,看不起犹太人和斯拉夫人。可他自己却有着一部分的犹太人血统,本身头发并不怎么金黄,还较黑。喜欢高高隆起的鼻子,只能去做隆鼻手术。别看今天整个容不算稀奇,在当时,整容技术还未成形,这可绝对是件破天荒的事。

90、因为当时阿栋的复仇主要是针对那几个同学的,对于一般大众,他虽然会被咳嗽声惹怒,但他马上会理性地认识到这是不正常的,并刻意回避。

91、他们都拒绝建立在启蒙价值观上的民主和平等。德威说民主是谎言,平等是荒谬。在他们看来,民主主义、自由主义和建立在它们之上的宪治制度是在政治领域里对自然秩序的破坏,因为种族之间和个人之间根本就不可能平等。在20世纪,人人平等至少在道义和法理上被普遍接受,而德威认为在印度仍然留存的种姓制度是对它的抗拒,而纳粹的第三帝国则是在欧洲范围内对它的颠覆。

92、“伟大的种族既然已经衰微,如今就必须采取果断的行动,人种的边界必须被确定出来,而且种族本身必须获得净化”。《伟大种族的消逝:欧洲历史的人种基础》的作者麦迪逊·格兰特创造出一种独特又虚假的人种发展理论,这位美国学者还警告说,波兰犹太人“侏儒的身材、古怪的心态,以及冷酷无情的自私自利作风,如今正在被嫁接到我们民族的血统当中”。正是这种知识上的装模作样迎合了希特勒的诉求,同时也为他开启了新的视野。

93、希特勒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很多世界人民心中的法西斯、大恶魔,但是在德国人民心中希特勒却是一位大英雄。

94、柏林,可能是世界上最政治化的城市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一段时间内,德国一直是处于纳粹政权统治之下,按照希特勒的好恶,柏林乃至其他大城市中的许多公共建筑都是遵循他的意志设计建造的。希特勒本人对建筑艺术不仅仅是酷爱,而且把它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希特勒认为:“宏伟的建筑是消除我们民族自卑感的一剂良药。任何人都不能只靠空话来领导一个民族走出自卑。他必须能建造一些能让民众感到自豪的东西,那便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建筑。这并不是在炫耀,而是给一个国家以自信。我们的敌人和朋友一定要认识到这些建筑巩固了我们的政权。”

95、哈耶克有一句名言:“一个富人得势的世界,也比一个得势才能成富人的世界要好些。”从穷人得势的希特勒身上我们已经看到了哈耶克这句名言的不凡醒脑之魅力。那个说特朗普不能和希特勒比拟的年轻人错了,倒不是我崇拜特朗普,不,我从不崇拜权力。而是说任何独裁者都不值得我们崇拜,世人应该做的是对任何人格不正常的独裁者抱以警惕。

96、接着,我又询问阿栋对学习的看法。阿栋对此也表现得很激动:“我要好好学习,以后考上一所好大学,一定要有出息。”

97、赵刚:“独立作家”专栏作家。自由撰稿人,作品散见《随笔》《书屋》《经济学家茶座》《历史学家茶座》《读者.原创》《杂文月刊》《南风窗》《散文》等报刊,并且在《中国经济时报》开设专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站长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

当前作者热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