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十大传统美德(84段整理)

时间:2024-04-10 09:22:41

摘要:中华十大传统美德1、中国伦理学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会理事长栾传大先生领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课题组从丰厚的中国古代道德资源中挖掘、选择,确定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基本德目:孝敬父母、尊师敬长、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谦虚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人贵有耻、见义勇为、整洁健身、求索攻坚、勤劳节俭、见利思义、敬业尽责、清正廉洁、爱国爱民,天下为公。...

中华十大传统美德

1、中国伦理学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会理事长栾传大先生领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课题组从丰厚的中国古代道德资源中挖掘、选择,确定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基本德目:孝敬父母、尊师敬长、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谦虚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人贵有耻、见义勇为、整洁健身、求索攻坚、勤劳节俭、见利思义、敬业尽责、清正廉洁、爱国爱民,天下为公。

2、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她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处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中国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谦德亦根源于仁德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中华十大传统美德)。

3、  “报”即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4、无论是从“道”还是从“术”的角度,都有着极为精彩的分析,在如何认识规律、如何采取正确策略等方面,都提供了非常值得学习的指导方案。

5、本书之所以经典,是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永远散发智慧的文化创造,体现了“大道”的智慧,承载着人类美好的向往和价值追求,总结了人类自身和宇宙万物的规律,惟其如此,让人终生受用。

6、郯子,春秋时期人,春秋时期郯国国君。郯子的仁孝之德,历来为海内外称道。在我国历史上传颂不衰的“二十四孝”中,郯子“鹿乳奉亲”的美德一直被视为楷模。郯子的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7、利益他人,不一定要用钱,有一颗善良的心,对人真诚的微笑,别人有问题时能够耐心诚实地回答等,都是利益他人。

8、  这种道德观念是鼓舞志士仁人为民族大业义无反顾地献身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崇高道德人格的光辉写照。

9、这是中华民族在践履道德方面所具有的德性和德行,或者说是在道德意志方面所体现的美德。“勇”有凭力气的血气之勇,有凭意志的意气之勇,理直气壮、恪守坚定的道德信念的“大勇”。“毅”是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下去的毅力,以及在遵守道德准则方面的毅力。中国人十分重视“力行”的美德。中国文化认为,人格的完善,社会的进步,重心不在知遇言,而在于行。“君子纳于言而敏于行”,正是这种勇毅力行的美德,使得中华民族在各种险恶的环境中能够化险为夷,自强不息,不断前进。

10、勇毅力行这是中华民族在践履道德方面所具有的德性和德行,或者说是在道德意志方面所体现的美德。“勇”有凭力气的血气之勇,有凭意志的意气之勇,理直气壮、恪守坚定的道德信念的“大勇”。“毅”是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下去的毅力,以及在遵守道德准则方面的毅力。中国人十分重视“力行”的美德。中国文化认为,人格的完善,社会的进步,重心不在知言,而在于行。“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正是这种勇毅力行的美德,使得中华民族在各种险恶的环境中能够化险为夷,自强不息,不断前进。

11、“毅”是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下去的毅力,以及在遵守道德准则方面的毅力。

12、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其深刻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例如甲午海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反对外来侵略浴血奋战,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德。

13、曾参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中华十大传统美德)。

14、  当然所谓“文以载道”,本书也不过是指月之手,如果读者能通过阅读本书喜欢上传统文化,找到学习传统道德经典的方向和捷径,能吸收中华优秀经典中的精华,甚而体悟到中华文化之道,吾“不亦乐乎”。

15、“勇”有凭力气的血气之勇,有凭意志的意气之勇,理直气壮、恪守坚定的道德信念的“大勇”。

16、《中华经典十三讲》是桑桑带领我们一起共读的第16本书,这本书我们一起共读了39天,书写阅读笔记3万字。

17、  中国人十分重视“力行”的美德。中国文化认为,人格的完善,社会的进步,重心不在知遇言,而在于行。“君子纳于言而敏于行”,正是这种勇毅力行的美德,使得中华民族在各种险恶的环境中能够化险为夷,自强不息,不断前进。

18、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19、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勇毅力行是我们在艰难时前行的动力,将遇到困难不服输的精神发扬,我们将收益无穷。

20、  陈杰思,男,汉族,1964年12月出生,祖籍云南江川县,现任世界儒学联合会秘书长、云南师范大学教授、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组委会主任、西安生物医药技术学院客座教授、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客座教授、**孔教学院院长助理、韩国儒教学会理事等职。代表著作有《中华义理》、《中华义理经典》、《中华十大义理》、《君子规》、《国学复兴方略》、《**儒家德育与公民教育课程》、《中华诵经典义理教程》(十卷本,中华书局版)等。

21、我们每个人的未来,都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我们中华民族的后世子孙,应该自觉承担起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任,吸纳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点为我说用,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自己的修为,建设好我们美好的家园。

22、    性善的信念和性善论的传统,使得中国伦理道德,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建立在对人性尊严的强调与期待上。

23、谦和好礼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她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处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中国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谦德亦根源于仁德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24、   性善的信念和性善论的传统,使得中国伦理道德,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建立在对人性尊严的强调与期待上。这种集中体现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基本精神是“求诸己”,“慎独”就是在自我独处时要严于律己,戒慎恐惧,“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修己慎独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于主动性,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

25、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颗与人为善的心,在现实中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

26、汉文帝刘恒,汉朝第5位皇帝,汉高祖刘邦四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27、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品质、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有以下几种:

28、世界上有锦上添花,也有雪中送炭,两种都值得肯定,尤其是雪中送炭。

29、   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各种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即“仁者爱人”;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种浓烈的家庭亲情,对家庭的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孝悌之情扩展时“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社会风尚。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爱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30、二十四孝记载了曾参啮指痛心的佳话:少年时家贫,曾参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31、当别人遭遇危难的时候,内心非常痛苦,如果没有帮助,有可能别人不知道怎么办,我们可以力所能及的帮助别人,给人希望。

32、爱护别人、尊重别人,这是做人的基础,在事实上帮助到别人,这才是好心与好事的结合。

33、    对义利关系的处理集中体现了中国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

34、   中国传统道德崇尚质朴、朴素的精神。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以“实”为标准,反对虚伪虚妄。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以“实”为价值标准的规范和美德。如老实、诚实、求实、踏实、实在等等,形成崇尚实干,反对空谈的务实精神和实践精神。在待人接物上,中华民族一向以宽厚为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宽厚的道德人格来打动别人,达到任我沟通的目的。日常生活中的宽容大度,宽宏大量,忠厚长者等道德评价,都是中华民族宽厚品德的体现。

35、中国传统道德崇尚质朴、朴素的精神。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以“实”为标准,反对虚伪虚妄。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以“实”为价值标准的规范和美德。如老实、诚实、求实、踏实、实在等等,形成崇尚实干,反对空谈的务实精神和实践精神。在待人接物上,中华民族一向以宽厚为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宽厚的道德人格来打动别人,达到任我沟通的目的。日常生活中的宽容大度,宽宏大量,忠厚长者等道德评价,都是中华民族宽厚品德的体现。

36、丁兰的妻子遵循丈夫的叮咛和教诲,在祭祀父母时倒还恭谨,事久了,便当成儿戏一般。听人说:凡属草木之灵,享受人间香火既久,则精气俱全,以针刺之,当能有血。丁兰的妻子于是带着好奇心,趁丁兰外出,竟用针刺父母的木像。不料,木像被刺处竟流出血来,与生人无异。一时惊惧不已,不敢复刺。丁兰外出归来,到像前禀告,木像见了丁兰,忽然眼中流泪不止,面呈痛苦之状。丁兰大骇,乃问其妻,其妻不肯实言,丁兰再三盘问,方知事情真相,丁兰十分愤怒,痛责其妻,并把其妻逐出门去。

37、成全别人积极向上的追求,绝不助纣为虐,尽可能成全别人,帮助别人做成好人好事。

38、尽可能以好的影响感召大家,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做利益大众的事。

39、  “毅”是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下去的毅力,以及在遵守道德准则方面的毅力。

40、  “礼”的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秩序的精神,突出的是整体秩序对个体的意义,要求个体服从并服务于整体。因而奉公就必须克己,克尽己私便是公,亦即是天理,“克己”即克制己私超越自我,服从整体。

41、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42、  学校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需要读唐诗宋词,更需要读大量的圣贤经典。本书可以作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国学素质读本,可以作为学校国学教育的读本,可作为家道家风教育的读本,还可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读本。

43、中国传统道德崇尚质朴、朴素的精神。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以“实”为标准,反对虚伪虚妄。

44、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她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处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中国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谦德亦根源于仁德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45、国家主席习近平庄严承诺自己必将“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夙夜在公”。足见克己奉公在中国人心中的份量之重。刘老师说道:“当一个人想的是财时,那么心里装的便是私,而当一个人想的是人民时,那么心里装的便是公。”的确,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将公放在前列的美德需要我们学习传承。

46、  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利的精神。这种“公”的精神培育是强化对社会、民族的义务感和历史责任感。

47、后来,江革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48、    中国人民历来就以勤俭节约、廉明正直著称于世。他们以劳动自立自强,形成了热爱劳动,吃苦耐劳,诚实勤奋的优质品质。

49、第三重恩,生子忘忧恩。母亲生了儿女之后,五脏张开,气也很憋闷,血流得像屠羊一样,非常地多,但是当听到这个孩子是健康的,她就忘记了自己的痛苦,非常地欢喜,但是欢喜一过,生儿的痛苦还是痛彻心肠。

50、对义利关系的处理集中体现了中国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是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也是中华民族十分重要的传统美德。以义为人的根本特点和价值取向,是中华道德精神的精髓,她升华为“生以载义”,“义以立生”的人生观,升华为中华民族“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道德境界。这种道德观念是鼓舞志士仁人为民族大业义无反顾地献身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崇高道德人格的光辉写照。

51、  毛勇,男,汉族,1971年1月出生于黑龙江省桦川县,现任广西儒学学会副会长、桂林宣成桃源书院院长,中华义理学科联合倡导人。长期从事中国经典教育的教学与研究,致力于国学教育新体系新模式的创建,以及中华传统礼仪的研究与推广等。与陈杰思联合主编教育部课题实验读本《中华诵·经典义理教程(十卷本,中华书局版)》等。

52、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人,寓居湖北宜城。丁兰年幼父去世,母因此忧伤成疾,不久病亡。丁兰父母俱亡,伶仃孤苦,幸赖族人抚养,才逐渐长大成人。

53、老莱子,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之一。由于老莱子不愿“受人官禄、为人所制”,于是隐居山林,自耕于蒙山南麓。­

54、这18条德目,内容实在目标明确,有利于农村学校开展德育教育,有利于农村学生了解掌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知识,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区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道德判断能力,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养成良好的文明道德习惯。

55、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诚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修己慎独是最能检验人道德境界的试金石,也是历代知识分子的知识信条,是仁人志士们自觉筑起的精神和道德堤坝”,刘老师在这里也做了简单的说明。

56、孔子面对家境败落和生活艰难的时候,他不抱怨环境、推诿责任、抱怨别人,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升华,实现了人生的突破和智慧的提升。

57、老莱子非常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对父母体贴入微。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父亲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动听!”老莱子见父母脸上有笑容,心里非常高兴。其实那时的老莱子也年过70了。一次,父母看着儿子的花白头发,叹气说:“连儿子都这么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也不长了。”老莱害怕父母担忧,想着法子让父母高兴。他专门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走路时也装着跳舞的样子,父母看了乐呵呵的。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58、  毛勇校长是我长期研究、推广中华十大义理的合作者,2012年我们在中华书局合作出版了《中华诵经典义理教程》,分为《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十部。毛勇校长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且对国学经典教育孜孜不倦,乐于奉献,创办大成学校、宣成桃源书院,将其作为国学教育之基地。毛勇校长在十大义理、一百一十个思想主题、一千多句经典语句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增加一些新的材料,提供一些新的思考,以主题讲解的方式展现每一个主题的内在逻辑,以辅助或引导读者进行正确的思考、理解、体悟,执笔撰成此书。

59、   中华民族由于家庭本位的社会结构和礼教文化的传统,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的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克己奉公的美德。“礼”的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秩序的精神,突出的是整体秩序对个体的意义,要求个体服从并服务于整体。因而奉公就必须克己,克尽己私便是公,亦即是天理,“克己”即克制己私超越自我,服从整体。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利的精神。这种“公”的精神培育是强化对社会、民族的义务感和历史责任感。

60、笃实宽厚:中国传统道德崇尚质朴、朴素的精神。想要拥有美丽性感身材?加薇信aajsjl健身女教练,为您量身定做适合您的健身瘦身方法

61、这些也都是组成中国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成分,是中国道德质朴性的重要表现。

62、  这些也都是组成中国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成分,是中国道德质朴性的重要表现。

63、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人们浸泡于信息海洋之中,每天接受到大量的信息,有的信息真实而有价值,有的信息虚假而无价值,更多的信息是真实而无价值,甚至是真实而有害。

64、“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她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处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

65、仁爱: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孟子提出“君轻民重”的思想。这种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遗产。

66、汲取千年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华价值!

67、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德行、贵礼仪,在世界上素来享有盛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68、    “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涵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的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

69、“勇”有凭力气的血气之勇,有凭意志的意气之勇,有理直气壮、恪守坚定的道德信念的“大勇”。“毅”是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下去的毅力,以及在遵守道德准则方面的毅力。

70、第二重恩,临产受苦恩。十月怀胎就已经很辛苦了,一朝分娩却不知道生产是不是顺利,如果遇上难产,就基本上会要了母亲的命。现在很多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是剖腹产,相对顺产这个痛苦就更加地严重了,每一天都像得了重病似的,昏昏沉沉。这个痛苦只有生过孩子的人才能够有所体会。听说,有的母亲在生孩子的时候,能把床上的钢管拧得像麻花一样,可见生儿女时的痛苦。

71、人生的大方向定好了,之后的路哪怕再曲折,也可以坚定不移地前进。这个大方向若没有定好,人就会迷惘,无措,压抑,无所事事。

72、见利思义:对义利关系的处理集中体现了中国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是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也是中华民族十分重要的传统美德。这种道德观念是鼓舞志士仁人为民族大业义无反顾地献身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崇高道德人格的光辉写照。

73、一个人多大程度上得到社会的认可、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领导、同事的认可,取决于自己给别人做多大的贡献。

74、本书的内容非常多,个个都是经典,现将我读后收获分享出来,希望看到的人,对你有所帮助。

75、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76、  精忠报国、保家卫国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77、第一次尝试读经典书籍,看到这本书的名字的时候,我以为是写的13个经典故事,桑桑在给我们解读的时候,说有14个,看完这本书就相当于看完了14本书。

78、待到拉完货回到家里后,闵损父亲立即写了一纸休书逐后妻!那时女人地位很低,一旦被夫家休了,这一生就算是完了,为此走投无路而轻生寻短见的不在少数。­

79、  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以“实”为标准,反对虚伪虚妄。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以“实”为价值标准的规范和美德。如老实、诚实、求实、踏实、实在等等,形成崇尚实干,反对空谈的务实精神和实践精神。

80、爱国:俗话说,先有国后有家,而后有个人,因此,爱国是我们每一位中国公民都应该做到的传统美德。

81、  读经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但需要有科学的、全面的、系统的读经方法,需要有诵读背记、理解体悟、践行运用三个环环相扣的环节。如果只是单纯强调诵读背记而忽视理解体悟、践行运用,则经典就会变成无意义的声音符号储存于心,异化或沦落为无价值的信息。朱子教导我们:“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

82、  人的内心一旦成为各种繁杂、混乱、虚假信息的容器,人性、道德观与价值观就会被淹没、被扭曲。只有通过对大量圣贤经典的诵读、学习、思考、体悟、践行,才能在人的内心中恢复善的本性,孕育道德观与价值观,生长智慧。

83、今日普遍流行诋毁圣贤的风气,怀疑古人,藐视伦常大道。尤其是基本的孝道,近几年来,更被视为隘板落伍。以下列举的为中国古代十大孝子孝感动天的故事,供大家阅读,希望大家能从中收获些什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站长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

当前作者热点
猜你喜欢